道門十規

正一嗣教道含無為闡祖光範真人領道教事臣張宇初撰進
2012/12/11台灣茅山宗壇李貢銘重編標題
道統起始因緣
  伏聞聖人以神道設教,太上以虛無為宗,其廣演宏敷,自塵劫以來,愈彰愈著,原其本也,雖有道、經、師三寶之分,而始自太上授道德五千言於關令尹,其所謂無為不爭之旨。

始殷三代之初,則廣成子蒙黃帝問道於崆峒,等而上之,道所由立,出乎太上一也。修諸己而合夫內聖外王之道者,則有關、文、莊、列諸子之遺言;治諸世而驗夫清靜無為之化者,則有蓋公、曹叅二公之善政。

教法鼻祖及年代傳授
迨我祖天師立教於東漢,葛仙公、許旌陽演派於吳晉,曰教則有正一、全真之分,曰法則有清微、靈寶、雷霆之日,非究源以求流,必忘本以逐末。

然吾道之盛,宋元已稱,特至我朝,欽蒙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上下經,立成道門上範,清理道教,崇獎備至,謂道教之設,中古有之,如黃帝謁廣成子於崆峒,祖天師鍊丹於龍虎,役使鬼神,禦災捍患,所以歷代不磨,禱祈有應,無不周悉。

永樂初元,首蒙皇上聖恩申明,眷諭彌篤,務令一遵太祖成憲。由是觀之,吾道之光赫,又豈前之所企及也哉。

永樂四年夏,伏蒙聖恩,委以纂修道典,入閣通類。切念臣宇初匪材凉德,學識淺陋,忝竊是懼,徒承乏於遺宗,曷負勝於重任,然雖撫躬慊慄,詔命莫辭,兩承勑旨之頒,時蒙宣室之問,揆之駑劣,慚悚益增,稽之遭遇,喜懼交集。

又、念吾道自近代以來,玄綱日墜,道化莫敷,實喪名存,領衰裘委,常懷振迪之思,莫遂激揚之志。

玆蓋伏遇聖明御極,神睿統天,偃武修文,成功定難。聖德合於天心,禎祥疊見;皇猷孚於華夏,道德斯昌。實道門千載一時之遇,成太平萬世不湮之典。是用旦夕,搜釆前代定規,羣師遺則,撰成《道門十規》,志在激勵流風,昭宣聖治,永為奕世繩規,玄門祖述,庶幾上不負朝廷崇獎之恩,下有資道流趨學之逕。其茂闡玄元之化,益宏清靜之宗,陰翊邦祚,大振教謨,深有望於將來,期永規於厥後也乎。

道統傳承及宗旨
 道教源派,始自太上三代之前,則黃帝問道廣成子,即太上也,及曰生於殷末,仕於周初,在文王時為柱下史,迨武王時遷藏室史,其所著則道德上下經,其徒則有關、文、莊、列、亢倉、柏矩之流,其言則修齊、治平、富國、強兵、經世、出世之術,互有之矣。

見之太史氏曰:道家者流,精神專一,言廣易操,斯可知矣。故所謂先黃老而後六經,甚則以黃老倫於刑名,則為過矣。其曰元始靈寶,乃混沌之初玄元始三氣化生,其本則一。後之闡化,則有祖天師、許真君、葛仙翁、茅真君諸仙之振,世降之久,不究其源。各尊派系,若祖師之曰正一,許君之曰淨明,仙公之曰靈寶,茅君之曰上清,此皆設教之異名,其本皆從太上而授。

凡符籙、經教、齋品、道法之傳,雖傳世之久,各尊所聞,增减去取,或有不同,而源委則一。內而修之,則有內外丹之傳。其見諸經典者,諸子未嘗言之,丹砂藥術,其曰修鍊止性命神氣之說。

兆慧增註:凡符籙、經教、齋品、道法之傳,它的來源都是同出一輒,只是各大宗師見解不同給予增減,不可為此而有爭論。但民間諸多符籙老師卻擅自修改,因此造成符籙不靈的疑惑,主要是隨意修改所造成。

自秦漢以來,方士競出,若文成五利之以金石草木,徒殺身取禍,遂世稱方術矣。外而施之,則有禱禬祠祝之事。自寇、杜、葛、陸之徒,其說方盛。由後之師匠,增損誇誕,奔競聲利,而世曰異端矣。然二者,太上之初所未彰顯,後之不究其本、不探其源者,流而忘返,眩異失同,則去太上立教之本,虛無清靜、無為不言之妙,日遠矣。

道本宗源不離正道
凡習吾道者,必根鋸經書,探索源流,務歸於正,勿為邪說淫辭之所汩,遂乃遞相鼓惑,深失祖風。蓋經曰:虛無自然,道所從出,真一不二,體性湛然,圓明自足,是開立教之源,以為入道之本,所宜首務也。

道籙內外信奉經典
道門經籙、太上三洞諸品經典,乃元始天尊、靈寶天尊、太上道德天尊金口所宣,歷劫相傳,諸師闡化。若元始說經,當以度人上品為諸經之首。靈寶說經,當以定觀內觀為要。太上立教,當以道德日用為規。內而修己,則虛皇四十九章經、洞古大通生天清靜諸經最為捷要。外而濟世度幽,則黃帝陰符經、玉樞北斗消夾救苦五廚生神諸經、玉樞朝天九幽諸懺,是皆入道之梯航,修真之蹊逕。

是以、從道之士,先當恭敬神明,焚修香火,積誦經誥,皈依大道,首宿今之業垢,召福澤之良因。故經曰:一切神仙真人,皆以無上要言,得成道果。仙師云:經以斂心,經以著念,使晨夕能焚誦不輟,消除魔障,增廣道緣,誠為方便中第一事也。

凡持誦之士,必當齋戒身心,洗心滌慮,存神默誦,誠如對越上帝,默與心神交會,心念無二,句字真正,調聲正氣,神暢氣和,庶幾有功,則玉音攝氣,靈韻交孚自然,和天安地,善俗化民,福集禍消,存亡蒙惠。

苟若口誦心違,形留神往,不存誠敬,手怠足揚,雖日誦千百卷,於己何益,又豈能消災散禍也哉。

若為人持誦,猶當持敬存誠,以致齋主之敬,以通信嚮之誠,庶不致虛受齋供布施,為之析福消愆,自然有感。如或語言接對,嬉笑談諧,思念不專,熏穢披誦,不徒無益於齋主,反以貽愆於己身。

似此皆然,深宜規戒,兼以年代之遠,經文訛舛,多後代師德之所撰注,謬誤不無,因生輕慢。如或有疑,自信不篤,則守以一誠,慎勿鼓和輕薄浮妄之徒,擅生慢毀,自貽厥咎。

其太上諸品經籙,若祖天師所受,則盟威都功;葛仙舫所受,則中盟四仙;茅真君所受,則上清大洞。

其餘符籙彌多,皆所以福國裕民,寧家保己,是以歷代崇奉皈依者,皆獲感應,隨所禱叩,旋有異徵,其太上設教之驗,信不誣矣。

然而代深年遠,其或字畫訛謬,句讀乖舛,有之不得,一槩非議,毀訾四方,博識師德,善加考證詮次,申送教門改正刊行,猶為善果之一助也。

真人之道
  坐園守靜,為入道之本。蓋太上立教度人,正為超脫幻化,了悟生死。若非究竟本來,了達性命,則何所謂學道之士也。經曰:積心善行,絕世所欲,不興妄想,無有染著,不滯有無,永絕生滅,是名真人。

近世以禪為性宗,道為命宗,全真為性命雙修,正一則惟習科教。孰知學道之本,非性命二事而何;雖科教之設,亦惟性命之學而已。若夫修己利人,濟幽度顯,非明性命根基,曷得功行全備。況自上古以來,太上歷劫化現,諸師之修鍊成道,皆自靜定之工,庶得道功克就,神通自在。

道家傳承五祖七真
迨宋金之初,重陽王祖師遇鍾呂之傳,始立全真之教。蓋本經曰:養其無體,體故全真。是教則猶以坐圜守靜為要,五祖則太上、東華、鍾、呂、海蟾也,七真則丘、劉、譚、馬、郝、孫、王也,其下綿延,暨王苗祈完之輩。始今學之者眾,皆以真功實行為本。

入道之門
其初入道,先擇明師叅禮,開發性地,慤守修真十戒,白祖師、馮尊師堂規等文,收習身心,操持節操,究竟經典。既知入道之門,然後擇山水明秀、形全氣固之地,創立菴舍,把茆蓋頭,聊蔽風雨,風餐露宿,水跡雲蹤。

抉擇道侶為伴
次結道伴,惟務真素樸實之人,晨夕為侶,供送飲食,草衣木食,簞食瓢飲,但獲止饑蔽寒而已。直候百日,立基十月,胎圓三年。圓畢,或留圓,或出定,惟斷絕人事,情消緣滅,去來自由。

有錢的修道人
其或有力之家,布施齋糧,衣鉢隨分,自給而已,不得妄貪過取,亦不得假設誇誕之辭,驚世駭俗,務吊虛名。其補破遮寒,乞食化衣,真功苦行,槁木死灰,乃磨勵身心分內之事,庶不負四恩,殃及九祖,苟或退怠,則草魔作障矣。

結緣道伴相處的態度
其供圜道伴,竭力扶持,寒暑疾厄,務盡勤勞,亦積己之功、成人之善也,不得假以禪宗棒喝,互爭人我,取世非議。

修道該懂得的經典
所究丹經,惟《石壁記》、《 龍虎經》、《叅同契》、《悟真篇》、《翠虛篇》、《還源篇》、《指玄篇》、《大道歌》、《崔公入藥鏡》、《金丹四百字》,并《諸仙語錄》,皆誘人修真入聖之梯航,所宜潛心研究,庶無差慝。其旁門左道之言,不許經目留心,悮己惑人,甚則毀謗經典,借證其非,則貽冥譴必矣。

齋法行持的傳承
  齋法行持,乃上古籲天禴祭之禮。自靈寶天尊受元始說經以來,為立教之本,其目最多,其文最浩。然自太極徐真人、仙翁葛真人、朱陽鄭真人三師而下,則杜、葛、陸、寧、項、寇,又其最名世者。由是而分,則有林、田、金、白諸師,遂有東華、南昌之分,派雖不同,而其源則一。

符籙行持之規矩
故符篆咒訣,亦相去不遠,是皆後之師德,各立宗門,接引後來之一端,初無二道也。舍此數派,稱為正宗,餘不足師者多矣。世傳《三籙內文》、《金書玉鑑》、《道門定制》、《立成儀》等書,已有定規,凡行持之士,必廣叅博究,務明性命根宗,累積真功實行。

凡遇行持,必須齋明盛服,潔己清心,先鍊諸己,後可度魂。必齋戒以通神明,外絕塵務,內鍊形神。非符籙簡札之事,不得妄與;凡陞壇朝叩之次,務積一誠。精思默存,為眾所模範,庶上可以感天地鬼神,下則不負幽冥之苦趣。

何謂道門三籙?
如三籙之設,金籙惟帝王可建。玉籙惟后妃可建,黃籙則士庶可建,大小各依分數,不可僭亂定規,一遵太祖皇帝立成儀範,恪守為則。凡其符籙、簡札之類,亦不得增損移易。

設置壇儀規矩
其壇儀科典,皆設像陰陽,取則經緯,一無妄建,苟不以誠敬齋莊為本,惟務鍾鼓喧譁、旛花眩彩、語言嬉笑、舉動輕浮,何以對越上帝,通誠三界,不惟無以感召休祥,亦且反增罪業矣。傳曰:鬼神無常享,享於克誠,誠則有神,其理甚著。故澗溪沼址之毛,蘋蘩蘊藻之菜,皆可羞之鬼神,薦之上帝也。

利人利己
此所以為高功鍊師者,必擇同道端潔諳通之士,同壇共事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