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的基本概念

何謂道德?根據傳統研究道教的人說,先論德方得以有道。修善是德的基礎,德行是道的資糧。

道教經典最具代表性的是—–道德經。
道德經影響咱有五千年的文化,很多生活中的觀念,源是來自於道德經,所以不能不了解道德經說什麼?咱就針對道德經的大概觀念作介紹,慢慢再根據它的理念,來探討論修道種種問題。
通常民間所看到拜拜活動,蓋屬民間信仰,也是正統道教的入門。拜拜的活動,雙手拿起三支清香,早晚或初一、十五日敬神拜佛的功課,與咱道教入門者,他的進修方法不大一樣!通常人以為道教就是拜拜,這是不對的!也不能說拜某一尊神就是信仰道教。
拜拜用清香代表咱人的真心,透過清香的功能,傳達咱的心意,這是燒香的用意。
德能看作「得」,亦稱作德行。品德是人品的修養。道是道路的道,有人解釋作道路,那就不完全對。但可以說是通往聖賢的途徑或說是方向。

從陰陽得失論說德,俗云:「有得有捨」。欲使人願意捨去,就必須先有得。這個「得」的範圍很大,也可以譬喻為心所得出來的體會。有錢願意作善事的捐款,這也是心有所體會後,所作出捨的善念行為。

修行的道路,必須在確定有得後,才會順利的走下去。但通常心得是需要吃上一番苦日子,人不容易對慾望死心,必須經過幾番的心勞疲憊,終於體會那一份的辛苦,那樣的過程才會懂得「捨」的重要性。也因為這樣,所以有苦修的修行人。這個苦修的苦,不是咱平時所說的苦,而是用盡最落實基礎的方法修行,叫做苦行。
因此,咱就容易了解,將所有得的心捨去,就是入道的途徑。也能說是修持道德法門。雖然道德經沒說捨法,卻是說有無,暫時將伊定義在心的得失,所以能解釋有得是有,捨法是無,因為不存有無之心,故稱為道德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