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今健康飲食與生活的對照

【張志聰曰:陰陽天地四時五行,六氣也。術數者,調養精氣神之法也。《靈樞》決氣篇曰: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熏膚,充身,澤毛,若霧露之溉,是謂氣。飲食有節,養其氣也。生氣通天論曰:起居如驚,神氣乃浮。起居有常,養其神也。煩勞則張,精絕。不妄作勞,養其精也。夫神氣去,形獨居,人乃死。能調養其神氣,故能與形俱存,而盡終其天年。】

今時之人不然也,以酒為漿,以妄為常,醉以入房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,不知持滿,不時御神,務快其心,逆於生樂,起居無節,故半百而衰也。

修道不知陰陽,則無有善惡之分,更不知有所節制。一般人一聽到陰陽一詞,就以為是道教的觀念,殊不知,陰陽即早明晚夜,即指日月之循環法則。天下的任何宗派信仰都不離於修此為尊,雖分別有各種不同的信仰主旨,但其最終目的總是萬法歸一,一是元始,本來根本之處。古人有著聰明的智慧,觀察天地日月之始末,就曉得萬物生命的生滅軌跡。術數是指生命的技術與時間的觀念,數量是為生命的周期數。生長在天地之間的萬物,皆各有其生存的術數,這是無法違背的基本法則。
飲食有節,養其氣也。現代人的飲食觀念,仍然處於搖擺不定的方向。飲食有節的定義,在於對飲食色味及份量的節制,每天固定時間及攝取份量的節制。飲食主要在養和滋潤身體的氣,而身體能夠攝取的養分及數量是有定數,超過或不及分量則對身體是有害而無益處。
咱們這箇身體很奇妙且頑固,你給它提供甚麼食物,它是被動且全部接受分解及攝取,進入體內之後,唯一能夠分辨食物有益或害處的器官,就是五臟六腑。其食物之有益或害身體,都得經過嘗試之後方知,有益者能養身體力氣,有害者能傷身體之氣。飲食對修道人的生命來說,它並非維持生命的主要能源,這是很重要的理念,所以修道人要了解且控制食慾的念頭,不然縱容食慾不僅干擾清淨心,而且還會障礙修練成就。六根包括舌根,舌根對於味道的覺受連結於心,所以心若貪著食慾,就是心有所著而無法清淨。
食物為五味,五味則配五臟之氣而滋養,所以現代所提倡的健康飲食,尚未達到真正有益於健康的境界。
起居如驚,神氣乃浮。起居有常,養其神也。生活的步調要正常,所謂正常是有次序的意思。起居是指生活與居住之處,必須要穩定有常,如果起居無法穩定或總是吵亂不停,那就容易使人的神氣浮動不安。神氣是人的精神,浮者為不安定的狀況。
我們觀察一個人的生活與居住環境,就能概略了解他的精神狀態。相對的,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不安,與其生活與居住環境必定有所關聯。人生必須尋找到一個安心處,這不是容易的事。其實起居只是一個假設的說法,最主要還是能夠安心之處。
煩勞則張,精絕。不妄作勞,養其精也。任何人都想要生活安定,所以他的心就得忙於操煩勞累,致使勞煩身心使身體精力漸漸虧損至滅絕。但活著有誰不用為生活而工作呢?難道不用賺錢就有飯吃嗎?這個養生理念與世俗是有很大的衝突,所以這些修道者被人看來都是不務正業的族群,他們的生活都得靠他人來布施供養,而且對社會經濟也毫無生產力。事實上,並非如此!人生之煩勞,不只是謀生賺錢而已,而是包括能令人操勞身心的人事物。當你懂得養生理念之後,就能透徹的了解掌握身心的方法,使其生活中不受到勞煩損耗精氣,而能頤養天年。
夫神氣去,形獨居,人乃死。當人神氣衰竭之後,這個軀體就像活死人,形體漸漸就會衰弱而死亡。現代醫療技術及保健的理念出問題,所以出現更多的活死人,很多人的身心要說健康,又好像不是很健康,若說有病又不像有病,多數健康的虞慮是出於人們對於健康的觀念錯誤,搞得現在有此四不像的身體狀態。因此,醫療科技的研究方向,只有弄些稀奇古怪的技術,徹底扭曲根本的健康理念,利用醫療謀取利益為主,致而造成社會更多慢性疾病及成本。
能調養其神氣,故能與形俱存,而盡終其天年。調養神氣就是修心養性,使其心性能穩定在一種情境上,面對世俗的情境不隨便動搖本心,這樣神氣就不會隨即耗損於外。神氣能與身體保持合一,就是心口合一,而使身體保住平衡健康的狀態。但能至於超越生命不死的境界,當然尚有距離及不同的理念。
這一段說明人為何五十出頭的年齡,就將身體就弄得很糟糕!白話就不多加解釋,「今時之人不然也,以酒為漿,以妄為常,醉以入房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,不知持滿,不時御神,務快其心,逆於生樂,起居無節,故半百而衰也。」
不知持滿?就是不懂得讓身體保持在精神飽滿的狀態。不時御神?常人是隨時都在損耗精神力氣。只是圖個心情愉快,其行為皆是違逆生命存活的原則,當然年紀不到半百身體就給搞垮掉了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