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家氣法詮釋

李貢銘敘述予東湖無界門2003/12/9

 常年為修行用心,家計貧乏,少有閒暇之餘編書,這些隨意性的資料,純粹為個人修證之體驗紀錄。入道至今,前後的對照,無意中看到《雲笈七籤》記載「諸家氣法」的共鳴,吸取前人的經驗結晶,希望能夠補充個人之愚蠢無知,現在借花獻佛。故愚按照個人當前的淺見,收集成冊方便補充探究,希望能夠改善目前同好們的障礙,早日得以剋期取證。況且,正在著手體驗的仙道學,必須熟悉養生理則作基礎,期願能逐步分析清晰的理念,作為儲備未來仙宗的基幹。

諸家氣法(錄自雲笈七籤)

太清王老口傳法序中說:「王老具蟬蛻轉脫之能力,所以稱為脫空王老。」本卷記載於《雲笈七籤》卷六十一,根據說明服氣法之次第,對於初學食服氣者,兼修食物及食氣之祕妙,甚至切資斷食,使榖氣併絕之法。參閱研究之後,發現許多講解內容貼切,姑且錄之,以便提供後人參研學習之。

太清在心,王老亦指心,有心王主導身體的意思。所以脫空王老,非指有他人之存在,應該是令心渡脫苦海入空境。

 服氣法即是練氣胎息諸法,一般人用的呼吸,屬於麤(念粗)短不精之氣,仙道所云之道,蓋由此門脫離世間諸苦。至於切資斷食之法,必須達至氣足方能斷食,初學者絕不可仰賴藥物行之。雖然現代醫學進步,各種廣告有斷食之法,多數是不實之傳,何況仙家斷食之說,只是權宜入道方便法門,絕非究竟之道。若說斷食,不如說斷俗轉迷,決斷能生輪迴之因,能斷脫離苦海之苦因,那才是斷食不生的真正心法。

 本文中許多文字用詞,蓋屬古老仙家專業名詞,現在盡量改用現代語辭,若讀者感覺不對,或有疑問?請自行參照原文。有關補充中醫學理的部分,或個人拙見講解,原本中醫學即來自道家養生學,道家養生學便是中醫學的基礎,乃是煉氣調整真實的說明,但用藥則非初學者所宜,千萬不可隨便服用治療。

一說膈結
在人的腹部中有三處隔結,分別與心相隔離著;初學者,皆會覺得心下胃中有氣滿的問題,則以少食來對治之。減少飲食繼續修習,自能感覺通下二生藏(或稱臟)(指在脾上食物尚未消化時經過的臟器),第二下面尚有一隔處,令人感覺腸中滿,慢慢往下到臍位;第三再下去往丹田處,這裡是練氣的重要部位。若能固守令通暢,即能覺受氣周行於身中,使之自然流行,漸入於鳩,後覺鳩中氣出,即能與人治病。(李按:中醫生理學認為,鳩即在心窩處。)

 初學者,練習呼吸時,常有氣不降下的困擾,主要是腸胃不淨,導致中焦橫膈膜不張,而且心下胃中氣滿不適之感。對治之法,在於少食,勿食用油膩不易消化之食物,這樣練氣一久,口感甘甜唾液飽滿後,功夫逐漸成熟,即能改善消化功能的障礙。

 有關膈的生理病況,我想中醫學講的最清楚,經云:「渴而多飲,為上消,肺熱也﹔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是也。多食善飢,為中消,胃熱也,癉成為消中是也,渴而小便數有膏,為下消,腎熱而水虧也。」

 又云:「膈噎多由氣血虛,胃冷胃槁而成,飲可下,而食不可下,槁在吸門喉間之會厭也﹔食下胃浣痛,須臾吐出,槁在賁門胃之上口也,此上焦名噎。食下良久吐出,槁在幽門胃之下口也,此中焦名膈。朝食暮吐,槁在闌門大小腸下口也,此下焦名反胃。又以痰飲,食積,瘀血塞胃口者,如寒痰,胃冷,則宜薑、附、麥、朮。胃槁者當滋潤,宜四物牛羊乳,血淤者加韭汁。」

 又云:「1.膈:有憂膈、恚膈、氣膈、熱膈、寒膈。噎:氣噎、食噎、勞噎、憂噎、思噎。2.蔥能消瘀血停痰在胃口,致反胃及胃浣痛。丹溪:有食熱物及鬱怒致死,血流胃口作痛者。3.單方總錄:食不得入,是有火也。食久反出,是無火也。治法雖有寒熱虛實之別,要以安其胃氣為本,使陰陽升降平均,嘔逆自順而癒矣。」

 又東垣云:「上焦吐者,由乎氣,治在和中而降氣。中焦吐者,由乎積,治在行氣而消積。下焦吐者,由乎寒,治在溫中而散寒。」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