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一詩註解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06/8/6書寫於台灣宜蘭李貢銘

太極說什麼?

看到中國「太極」的圖像,一個大圓圈裡頭,只有黑白兩個顏色,形狀就像兩隻蝌蚪,大頭部中各有一隻眼睛,而白色中有黑點眼睛,黑色中有白點眼睛。據說太極圖中黑白顏色代表陰陽,黑色稱它為陰,白色就是屬陽。若以動作來分辨黑白顏色,有時候,就說白色是動,黑色是靜。

 從中國道家修練者,看大圓圈中的黑白,黑色的陰是靜、是陰暗、無明、妄想、昏暗、陰氣、死亡、女性、地、濁;白色的陽是動、是陽明、光明、清靜、生命、陽氣、男性、天、清。但奇怪的是白色的裡頭,為何會有黑點?黑色的裡頭而有白點呢?如何求證這個現象,如果我們自己做一點實驗,大白天看著前方,心神專注的看著,過不了多久,好像中間會出現不明顯的黑點,暫且不管是否為視覺焦距的問題,這個白色中的黑點應該類似這個道理。又,黑點中的白點,類似處於黑暗中看著前方,但不用多久,同樣可以看見黑暗中有微薄的明光出現。這兩種情況,我們可以暫時歸納是人體生理上的然反應。但不可忘記原來這兩條蝌蚪,都出現在同一個圓圈裡頭,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?

 

人為何要修道呢?簡單的回答這個問題,修道是跳脫世途諸苦的途徑。因為人世間中有生、老、病、死的輪迴,更有日夜纏綿不能停止的煩惱,這是凡人無法避免的苦惱!縱使你能擁有萬貫家財或權傾帝王寶座,仍然無法躲避這些擾人無常的憂愁。修道家看透人世間的無常百態,發覺宇宙天體與人的關係,認為「天人合一」是永恆的理則。理雖如此!但凡人如何能使之達證「與天同齊」的境界呢?這就是以下我們研究修行的主要課程。

 

我們應該如何進入修道的門檻呢?怎樣算是修心養性呢?

 

道說:「靜」、「自然」是入道的方法。但究竟如何使其身心進入「貞靜」的狀態呢?貞德與靜。初學修靜法門,眼睛一閉上,什麼也看不見?就只知有個心神思緒在那動盪不安,有時妄念紛飛,有時只有昏昏欲睡,在黑暗中究竟也找不到什麼東西。這種練習法,如果不說清楚箇中的奧妙,只知窮坐在那裡等待,也是無濟於事。

 

道德經說:「知白守黑,學道君子。」如果把它翻譯作白話,就是「知動守靜」了。知動是什麼?靜修時,當心念有了妄想的動作,只管守在靜處,不多出心思有所取捨或加以干涉。若是念頭不動起來,處在靜處的一邊,那時心念的保持,也同樣只管守在靜處。靜的程度必須了解,但到底要靜到什麼程度,才算是貞靜呢?這箇貞靜的境界,就像「太極」的圖像,在大圓圈裡頭有了陰陽的圖騰,這箇大圓圈象徵大至宇宙小如人體,不管如何的動作,都不離於大圓圈的範圍。如「陰中有陽」黑色中有一點眼睛;「陽中有陰」白色中有一黑點眼睛;「即動即靜」雖然看著念頭跑出來,卻清楚的看著它而不加以干涉;「非動非靜」心神清明可見,不追著念頭走,不有捨去念頭的看著它。

 

經由太極圖中陰陽的道理,看到世上諸有萬物的對待現象。當我們了解世間一切斷滅無常是苦時,如同體會了心神黑色陰面的作用,眼睛一閉,先看到這個陰暗死寂的一面,此時正是認識岀離無常諸苦的開始。修靜初期,只能看到身心內外一片的黑暗,必須緩緩的觀待,不用心思去加以製造動靜,唯有用心觀待「靜守黑暗」的一面,就能逐漸地從黑暗中類似看到黎明的矚光,身體內外呈現一片明光。當然,體內雖然逐漸能見明光的出現,但隨著個人對心神的掌控,而會有不同的明亮度。其中的要領在於「靜守黑暗」?若是不能體悟「靜守黑暗」的「黑」,就看不清或不能持續,使其得之逐漸增亮的明光。古代說「黑」同「嘿」字,這個嘿就是默照寂靜的意思。「靜守黑暗」是我說的比喻比較不好了解,若是用「知白守黑」那就容易懂了。「知白守黑」解釋為「知白守靜」。

 

根據道統傳授「知白守黑」的方法,據說黑色至極盡處,就會出現明光,反之亦然。黑暗消失之後,隨之逐漸能有透視體內的功能,古代道家稱之「內視」。究竟如何?道家認為凡夫的身體是「陰多陽少」,唯有道人之體發出來的是「純陽」明光。所以閉目時只能眼見黑暗,這箇黑暗的來源,就是體內渾濁的陰氣形成。當我們閉目看著黑漆漆的景象,這個並非定目不轉睛的看著前面,如果你是用眼睛去看,那就是錯誤的練習,反而明光不容易出現或定住明光。說到這個定目不轉睛?眼睛是心神的靈魂竅,眼有動則神不安,心神能安則眼能不動,依照個人的神定深度而有增長。過去,我就看過慣用眼睛定住的人,日久之後,傷害眼睛且變成鬥雞眼,還怪修道修靜是騙人的鬼把戲!這個在《中醫學》〈診斷學.望診〉有詳細的辨証論述,說:「閉目陰病,開目病陽,朦朧熱盛,時暝衄常,陽絕戴眼,陰脫目盲,氣脫眶陷,睛定神亡。」又有〈色合二目之神〉說:「色生於臟,各命其部,神藏於心,外候在目。光晦神短,了了神足,單失久病,雙失即故。」這個色合二目之神,能診斷病情生死的狀態。面上呈現五色生於五臟,各別聯繫於內部器官,然後顯現出於臉上。面上如何觀其神情?神藏於心,雖然眼睛看不到心神的狀態,但卻聯繫於外徵候在目中。眼神病情的生死?譬如一看目光晦暗,此為神短,這就是「病死」的徵候。二判目睛清塋,瞭瞭分明,此為神足,這就是「不病」的徵候。眼睛中以神色為主,判別疾病分為單失及雙失,是指兩眼的「神色」診斷。「單失」者,從單一的色或神有失,主「久病」也。「雙失」者,神色具失,故主「即死」也。這個道理懂了,你就了解如何從人眼中神色作生死的判斷。這是《中醫學》診斷眼睛疾病於陰陽及生死的方法。

 

我們常聽人說:「閉目能養神。」也可以說睡覺具有休息及恢復體力的效果。然其修道說的「知白守黑」是否為同樣的效果呢?問題就岀在「閉目在作些什麼?」常人閉目心思有動,致使心念不斷,所以心神不能集中放鬆休息;修道的靜守心思,使心神徹底休息,但不是完全失去知覺,而是達到身心休息的效果。在前說《中醫學》〈診目陰陽、生死〉辨証所說,如何從眼睛判斷身體的陰陽疾病,(1)生病時,閉目不開,則為「病在陰」。生病時,開目不閉,則為「病在陽」。經過靜修的練習,最容易出現「開目不閉」的情況。尤其是在睡覺前作練習,不懂得將氣散開於全身,致使氣停留在胸腔上,這種情況下去睡覺,就有類似「開目不閉」的情形。(2)朦朧,昏不了了,非開目也,則為「熱盛傷神」。視而時暝,非開目也,則為「衄血」之常候也。這兩種症狀,都是岀在閉著眼睛時,感覺眼前朦朧不清或時有瞑暝難睜的困頓感;有時修靜也有類似的生理出現,但不是真的器官疾病,而是陽氣將通未通的徵候視為正常反應。若是此時不能辨別,把它當作疾病治療,恐怕會有誤診錯誤用藥的問題。(3)目上直視,謂之「戴眼」,則為「陽絕」之候也。視不見物,謂之「目盲」,則為「陰脫」之候也。(4)目眶忽陷,則為「氣脫」之候也。(5)睛定不轉,則為神亡之候也。如果你看過精神病患服藥過久,或練氣錯誤神經出問題的人,就有類似「睛定不轉」的情況。

 

你觀察過秋冬大地山邊的景色嗎?霧氣瀰漫,阻擋陽光,則有遠近難測的情況。當太陽漸岀之時,矇濃的霧氣阻擋著陽光,故有光色四散不能凝聚的光線。這些霧氣就是陰氣形成,然靜修從黑暗中看到明光,亦類似雨過天晴,霧氣逐漸消失,而使陽光透過而展現。在霧氣籠罩之下,有些較為不濃厚的霧團中,突然間透出強烈的陽光照射,這就是修靜有時得見明光,有時不見的情況,仍然是陰氣分布體內所造成。

 

如何判斷體內尚有陰氣呢?初階就是利用閉目眼見黑暗為憑。所以〈守一詩.范陽盧陲真姑傳〔崔少玄〕本〉說:「黑氣日消,陰符消盡,純陽白氣內明。」當黑氣消失,陽氣出現時,如同霧氣消散得見陽光,眼前即刻能轉暗為明。唯其明光的出現,必須講究成熟及穩定度。何為明光成熟?就是眼睛能見明亮的程度,就像一盞日光燈的出現。何為穩定?指明光出現之後,能穩定亮度。明光的成熟與否在於陰氣的排除狀況及陽氣的凝聚;穩定狀態則是陽氣力量的程度。《上清三真旨要玉訣》說:「夫氣者,神明之器匠,清濁之宗淵處,玄則天清,在人則身存,夫生死虧盈,蓋順乎攝御之間也。」

 

練氣達到成熟及穩定明光之後,據傳當陰氣消除之際,轉為明光之時,還得配合運轉的技術,身心合併的練習法,具有通視體內養聚內神的效果。經說:「當明之時,閉目收視,自見五臟宮室,自見三萬六千血脈,神靈漸至,岀有入無,分身千億,是名「得一之元」,「守一之人」。」若是不了解「閉目收視」這句話?確實會有眼視神經幻覺的出現。眼睛閉著,收回視覺。視覺要如何收回呢?就是睛定不轉,視無所視,眼神不定位於任何一處。至於,自見五臟宮室或是三萬六千血脈之說?並非絕對性真要通視到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臟或見有血液流動的脈象,修道真有修出成果來,不只是這些而已。所謂心正身直,看那身體陰陽性情的表現如何?有時也能從生理反應於性情上的轉化洞察,這是有道理的,亦是所有《中醫學》治療的根據。舉其《診斷學〈陰陽人〉》口訣為例,足以說明修靜對身心的改變,其「自見」或「他見」是真有其事。其訣解說如下:

 

太陰情狀,貪而不仁,好入惡岀,下意貌親。不隨時務,後動於人,長大似僂,其色甚甚。

李註:太陰則陰盛過柔,看到那人的行為軟柔,必定是位貪心且不行仁道之人。陰性好藏,喜歡暗地裡私藏好處,所以好入惡出。陰性卑柔,看起來不像壞人那麼好分辨,故而下意貌親。陰性向靜,不喜於與人互動,所以不隨時務。陰性遲也,作起事來總是慢人半拍或拖泥帶水,故說後動於人。陰盛之形,如植物長得茂盛而能遮陽,長大者。陰盛好曲身區僂下意之態,故似僂。陰盛之色,故色甚甚。

 

少陰情狀,小貪賊心,喜失慍得,傷害無恩。立則險躁,寡和無親,行如伏鼠,易懼易欣。

李註:少陰則陰微而殘忍,所以為貪小而賊心也。陰氣之性表現出嫉妒,所以說喜失慍得。陰性殘忍,所以有傷害無恩的作為。陰性亦主危險,所以立則險躁。陰性代表冷落,所以寡和無親。陰性隱伏,所以行為有如伏地鑽洞的老鼠。少陰之性有如鼠性,較為喜歡計較得失,所以有忻然而進,懼然而退也。

 

太陽情狀,自大軒昂,仰胸挺腹,足高氣揚。志大虛說,作事好強,雖敗無悔,自用如常。

李註:太陽之性,陽盛而過剛,所以表現出自大軒昂,仰胸挺腹,足高氣揚的態度。陽性好剛強,所以有此好志大者。陽性亦好誇張,所以好虛說者。太陽性情常好於自用自是,亦陽過剛,過於果斷,所以作事好強,雖事敗而不悔者。

 

少陽情狀,諟諦自貴,志小易盈,好外不內。立則好仰,行則好搖,兩臂兩肘,常出於背。

李註:少陽主陽微而明小,所以諟諦小察,自貴小官,志氣不大,容易盈滿自足。少陽之性外向,所以好外交,而不內附者。少陽之性向上,所以立則好仰。少陽之性善動,所以行則好搖。其少陽之性,喜露而不喜藏,所以兩臂、兩肘時常出現放在背後。

 

得陰陽正,平和之人,無為懼懼,無為忻忻。婉然從物,肅然自新,謙謙君子,靄靄吉人。

李註:得陰陽正是說明「太極」大圈子的道理,乃是陰陽和平人之情狀也。其人中心有主,而威武不能屈,所以說無為懼懼。得其陽正之人,外物不能惑,而富貴不能淫,所以無為忻忻。陰陽和平之人,謂豁然而大公,物來而順應,所以能宛然從物。太極內陰陽互融而不分,尊嚴以方外,恭敬以直內,所以能處於肅然自新。人立於天地之間,能秉持平和而圓融者,天必祐之,人必愛之,福祿綏之,焉得不謂之謙謙君子,靄靄之吉人也。

 

以上明白五種陰陽性情,不難理解其人修道之後,其身心性情之陰陽盛衰如何,自當可見清晰。

 

修靜使得身心達到陰陽平和,這箇平和的意思,重點在於身與心的一致性,繼而能入道而修之。眼睛閉起來,看見明光凝聚,並且不見心思中有雜想妄念的浮動,這樣子才算是陰陽平和的開始。心神明光的呈現,絕對是在消除體內陰濁氣之後出現,倘若尚有察覺少許的心思念頭,忽有忽無漂浮出現,必定不得見到有什麼凝聚的光明。若能陰陽平和得見明光的境界,《上清大洞真元妙經》說:「陰陽不測之謂神。」接著,即有「神靈漸至,岀有入無,分身千億,是名「得一之元」,「守一之人」。」所謂「神靈漸至」?大概可以從身心理上作解釋,從生理上說神靈,也可以說是神經系統的反應變得靈敏,但要留意靈敏的反應,是漸漸的遍及全身,不然恐怕就變成神經病。對心理上來說,神靈就是心神的清澈靈敏,敏銳的心神有如靈貓捕鼠,變得神氣活現或精神抖擻。

 

欲得神靈的境界,那是急不得的事!因為陰氣漸消,陽氣方能漸長,明光來自於陽氣的轉化。當人體內尚有陰氣未除之際,譬如某器官虛弱不健康的障礙,或有宿疾未除,都是屬於陰氣的干擾,那時明光的出現,必有閃爍不定或模糊不清的情況。為此緣故,古來傳授道業有從身體健康入門學起,其用意就是先消除身體上的障礙,進而方能有心神專一的教授。當眼前明光漸見,此時,學者若心存好求於神通感應的慾念,那就會變得神經兮兮!反而是背道而馳,最嚴重還會干擾眼前的清明,造成心神渾濁不明的情形。其景如同大地頓時佈滿霧氣,明光逐漸變得黯淡,因為情緒不安的影響,甚至變為忽有忽無的情境。

 

神靈漸至之後,何來的「出有入無」?探究身體上有哪些是有出入有無的,除有呼吸氣息的交換作用,最重要還是心念的生滅,念念之間是有是無。但,如果此時你還是有呼吸未調的情況,那就表示你還是不見神靈明光。身心一體兩面,因為呼吸未調,身體機能的健康未能全部恢復,則神靈的明光不得成熟圓明。生理呼吸氣息搞定之後,還有心念的「出有入無」,覺察到心念出現時「有」念出來了,這個「有」是幻象所生,就是捉不住它的存在,所以說是「入無」,從念頭上進來之後也消失了。

 

從心念之妄想徹底消滅之後,進而有其「分身千億」的變化,是否真能修到分身千億呢?或真是傳說中的分身術嗎!〈范陽盧陲真姑〉說:「蓋靜定日久,天光內燭,脫身殼中,收視內觀,形貌如然;此時,外即光焰周身,內則分身千萬,此崔女守一詩之妙也。」又,陰真君說:「若能絕欲,兼修胎息,移神入殼,入定投尸,託陰生化而不壞者,可為下品仙也。」。又,虛靜天師說:「今生不覺別後換殼,投入別殼輾轉不覺。」欲研究分身的變化技術,絕對不可隨意串加或製造任何的幻想,這裡僅能概略敘述其要,因為自身未得證實,所以不敢信口雌黃,胡作揣測註解,僅留待後來者增補說明。

 

修行知白守黑,如此一路修下來的成果,能將身心融合一致,從大圓圈內的陰陽,修出成為大圓圈,使其達到陰陽平和的境界,就稱作為「得一之元」或「守一之人」。此「一」非他所有,自身寶物。「一」是宇宙萬物的基礎,萬物皆不離從「一」所轉變出來的,身心一致性如同一箇「大圓圈」了。〈太上〉說心印曰:「真人巾金巾。」(註)此五字,乃是玉晨君之心印也。宣稱老君以此傳與文始先生,守此心印即是守一之元也。

 

註:真人巾金巾:真人即黃童也。金色在西方主肺,肺白在心上故曰巾。(黃庭內景玉經卷下)

 

究竟「守一」對生命有何作用?〈范陽盧陲真姑〉說:「但能虛其身,空其心,常守空虛,內凝神思,元始妙氣,自然歸流于守一人身中,主持性命。」從這裡能看出「守一」等同「守元」是開發維持生命的根源(潛能)。但欲得虛其身或空其心,甚至常守空虛?這恐怕不是不通理者所能印證到的成果。

 

如何虛其身?從善調氣息入手,身體先要五臟器官健康,使濁氣消失,陽氣升起,並且令真炁氣得以充滿全身,真炁方是生命的根源。如果拖著這個殘破老弱的軀殼去修行,那是一定困難重重!光是病痛的壓力,就使你吃不消了。所以入道之初,即有恢復青春的說法,不能恢復年少時期的健康,就別談論修道解脫的大事。

 

虛其身主要在能脫離身體上產生的障礙;虛即是幻,虛幻之身,此身為四大(註)緣聚,甚至一切的觸覺反應,亦是幻化而成的假相,不能永恆保留不壞,最多也只能暫停數十或百年間。〈鍾離公〉曰:「涕唾精津氣血液,七般物事總皆陰,若將此物為仙質,怎得飛神貫玉京。」但凡夫卻持肉體身為我,觸及身體的覺受發生,以為真我是四大的覺受身,故我身見深為堅固。執持身見者,在佛教亦稱作「身見」,為認假作真的妄想邪思。〈馬自然〉說:「道人拜了千千個,盡是行氣並咽唾,搖筋擺骨至三更,使得渾身汗如水。」這個理念很重要!如果不能理解虛幻之身入修,總是停留在求身體上的感應,縱使你能煉至吞雲吐霧,氣拔山河,最後仍然無法跳脫身體牢固的束縛,或離開妄想輪迴的幻境。道經說:「凡夫之常見,猶不脫凡夫之死生,故暫守之者,必求化神,所有超脫服食,轉神入定,出神之事,皆在止火之候,是止火,為超凡入聖關頭第一玄機也。」

 

註:肉體四大假合,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湊合而成。諸如頭髮、毛、指甲、牙齒、皮膚、肌肉、筋、骨、髓、腦、污垢,色皆屬於固體的地大;口水、鼻涕、膿、血、津、液、涎、沫、痰、淚、精液、尿、屎則屬於液體的水大;體溫和熱量屬於火大;身體的活動、呼吸則屬於風大。

 

那如何空其心?了知心念本空無實,念念之間,皆是空虛無實的妄想,前念走了,後念生起,念念如有實空,故空其心,就是空掉心念的障礙。

 

常守空虛,令身心保持守在空虛的狀態。常是持續至永恆的常態現象。「守」的方法,非用意識或用眼睛的看守,過去許多錯誤的修法,總以為是強行意念看守作修。心眼不是指肉體的眼睛,如果你免強用眼睛去專注看著,日久必定傷害眼睛的視力。若你看到有人自稱說是修道人,結果修的視力逐漸減弱,這就是修法有所錯誤。《守一詩〈范陽盧陲真姑傳本〉》說:「——要而言之,守一之人,即是守空無寂,寂中元神也。——」看守住一是空非空,所以寂靜中方有元神岀。常守在身心空虛中,雖然見到明光的出現,但明光非有非妄想,它不是意識下妄造出來的光明,所以說「守空無寂」。〈鍾離真人〉云:「三清秘密之事,忘言忘象,無問無應。」

 

內凝神思,身心一致或說陰陽平和故稱「內凝」。這是從虛其身與空其心而來的凝聚,不合而和,身心不使獨自作業的合作,令其身心跳脫諸有障礙而形成的融合,說道陰陽平和的一致性,講的很簡單,真要作到確實困難。尤其是凝聚的過程中,必須經過太多複雜性的身心理的反應,稍有疑慮或道理不通,就會形成障礙。道經說:「真仙道,則入有不見有息,故曰若無,即所謂不著有、不空而空也。」神思不像思想動作是靠意識推理捏造出來的,這樣就不能發生內凝的作用。在道家的虛空妙用稱作「神」,神而明之故能變化,此理通於宇宙大地萬物的妙用,蓋源虛空妙化的作用,故有內凝神思的境界。

 

當學者辦到「內凝神思」的程度,在身體內開始有了重大的變化,就是「元始妙氣」的產生。什麼叫做元始?元是本元,始就是開始。初期結成胎前的真炁,就是元始。對「元始妙氣」修證務必要搞清楚,過去就有太多不明道理者盲修瞎練,如《太白真人〈破迷歌〉》說:「行氣不是道,津液非神水,存想不是道,畫餅豈為餌,採陰不是道,精竭命隨逝,斷塩不是道,飲食無滋味,辟穀不是道,饑餒傷脾胃,休妻不是道,陰陽失宗位。如何却是道,太一含真氣,氣交而不交,升降效天地,二物相配合,起自於元始。」身心經過修煉融合之後,逐漸能恢復健康的狀態,所以能見元始的妙氣,即是生命欲有之時元始之氣。可以說內凝神思是將身體恢復到元始的狀態,如果修不到內凝發生神思的妙用,那元始的妙氣就不能發生起來。

 

談論「妙氣」不可誤會是一般民間氣功所說的氣感?妙氣又稱為「真炁」;也可說是「三昧真火」。這箇「炁」字有火,是來自於虛其身、空其心之陰陽綜合發生的真炁。然而,一般來自心思或生理捏造意識形態的覺受,那是身心理感官神經的反應,並非真是真炁的發生。當前流傳民間的修道練氣法門,最難分辨的是信仰產生的氣動問題?那是在存有對待的心理意識假造出來的妄想,憑著信仰心所捏造出來的影像,感應觸動身體的搖晃,並非真有神靈的附身。佛教唯識論說「獨影境,為三類境之一,從第六意識之妄想分別而來,浮實我實法之相如,現空華兔角之境,所現之相,多為相分。此相分非有實體,惟為意識之見分所變現之影像。故名之為獨影境。對於帶質境之相分有本質,而謂為「獨」。對於性境之相分有實性,而謂為「影」。故獨影境者,為一時妄幻分別之反應。為情有理無之法,三性中之遍計所執性也。」當知學人若是道理不通,所修所見不真,就有如《唯識樞要上本》曰:「獨影之境,唯從見分,性繫種子皆定同故。如第六識緣龜毛空華石女,無為他界緣等所有諸境。如是等類,皆是隨心無別體用,假境攝故名為獨影。」又,《真仙祕傳火候法》說:「夫火候之法,非意中存想之虛炁,亦非呼吸腰上之真炁。其傳之有三,心為之「君火」,而曰「上昧」。腎為之「臣火」,而曰「中昧」。膀胱為之「民火」,而曰「下昧」。三炁,聚而為火,散而為炁,故曰「三昧真火」也。」

 

當我們弄清楚為何修道?而如何修持之後,你更應該了解「得一」之後,應該如何養護的種種問題。

 

過去我們對修道人的印象,難得看到他們出入在平凡的人世間,所以概有「隱士」的稱呼。通常的觀念都認為修道人是要普渡眾生,那為什麼不能隨地看到他們的蹤跡呢?反而是現代許多自稱修道人的人,不是打廣告就是上媒體做宣傳,這些人能算是修道人嗎?真的知名度高就等於道行高嗎?還是廟子大就是火候足。這些問題的總結答案,就在前面我們敘述的過程中,或是從「得一」之後的養護,用心去了解何謂修道心,那就是最明確的答案了。倘若真是修道人,真的需要花費精神去作廣告或交際嗎?

 

根據《守一詩》敘述「無上之仙,光含影藏。」說:「得一之元,須精誠守神,積功鍊形,冥心無心,冥身無身,內不分己身,外不分天地。久則骨肉,亦化為純陽精氣,陰氣內消,始覺天光內照,煥然照蛻身之中;天光既合於內,形影滅藏于外也。」

 

「得一之元,須精誠守神,積功鍊形。」身心融合一致之後,剛開始得見此一的始氣,這是才剛找到修道的門路。仍然按照「虛其身,空其心」的道理走,元始妙氣轉而生起,但如何使其徹底轉化身心呢?日後,還得更加殷勤的看護著,用精心誠意守住此神,這不是那麼簡單輕鬆的事。可以說入門後還有看管修護的工作,比其初期練習還要重要,就好像看護罹患病危的人,稍有看管不慎!雖然不會馬上死掉,但還是有前功盡棄的遺憾。過去修道人,都會選擇在此時避開塵囂的騷擾,作閉關專修的任務。但,生活在工商社會忙碌的人們,要求他去作養護的工作就較為困難了。這就是屢見有道的影子,而不見修證成效的問題所在。這個看護不像醫院的看護,隨便找人替代按摩就可以了事。

 

回到正題,精心誠意守神,然後積功鍊形,這樣子鍊下去能積什麼功呢?鍊岀什麼的形?內凝神思逐漸成熟,累積元始妙氣的凝聚,積即是凝聚,守神用意除講究不耗損元氣之外,並且排除諸多習氣的干擾,一切努力就在積此真炁的功德。鍊形呢?因為真炁充足之後,能逐漸恢復身體器官的功能。使其衰老轉變為青壯,令退化的器官逐漸的復原。所以鍊形能說是養顏美容的妙方,這是由內而外恢復青春的大秘訣。

 

「冥心無心,冥身無身。」前面引導我們從有入修到無,所以說「虛其身,空其心,常守空虛,內凝神思。」這個修鍊的過程中,還有太多需要排除的妄想障礙,不得不一一去作辯解。尤其是喜愛求感應的人,有時遇到從心上來的感應,就會受到心靈感應苦樂的束縛;有時遇到從身體上來的覺受,同樣也會有了苦樂執持的分別妄想。

 

我們進一步的修行,對於精誠守神的定義,並非追求意識神變的境界,所以在此告誡學者,守神之中,還有身心諸有的變化現象。如其天地亦有氣候之變,《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》說:「天中之上,天氣主之,天中之下,地氣主之,氣交之分,人氣從之,傳稱六氣,陰陽風雨晦明也。分為四時序,為五行之節,言三陰虛也,三陽盈也,風巽也,雨坎也,晦陰息也,明陽消也。」在打破世俗執著諸有之後,欲得更進一層的昇華,還是尚存追求有無的妄想非境。因此不得不作細節的辨別,但究竟如何分辨有無的執持呢?冥心是感應從心所來的境界,當知感應在心而有時起,仍然屬於妄想非境不得執持於心,不然就是有心相而非虛空,非空境即是有執相的境界,就會造成錯亂空虛的幻相。冥身是感應於身之境,同樣不能以為來自身體的感應是真我,假若有這樣的情況,得以當下了悟「應心無心,應身無身」,有感應即非虛空之境,就連無應皆屬有空的妄想,了解這樣就是「冥心無心,冥身無身」了。俗人不知仙佛無界,此說在佛教亦有相同的教導。《華嚴經〈昇須彌山頂品〉》曰:「法性本空寂,無取亦無見,性空即佛,不可得思量。」若修人冥心,就是見心色相,冥身亦即見身色相,存有無色見則不能見如來。《金剛般若經》曰:「世尊說偈言: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

 

「內不分己身,外不分天地。」前面從身心感應上,破除執著有無的情況。因為「守一之元,精誠守神,積功鍊形。」身心開始進入變化狀態,明顯可見在身心理上的常及反常態的諸多反應。所以告誡學子此時不可執著在感應上,應該「冥心無心,冥身無身。」破除對於身心感應上的幻化追尋。後面還有「內外」上的分別見解,這個內外所指是「自他」的見地問題。

 

雖然已經了解捨棄身心感應,它是虛幻不實的境界,但是自他分別心的比較還是存在。當有了我自己的看法,就是我執境,仍然不捨當前靜妙的境界,容易令人耽迷於舒適優雅的溫床。所以說必須提昇覺性觀照自己,此時不能存有自私自利的想法,私心尚存可比陰氣未除,道經說:「陰中超脫,神像不明,鬼關無姓,三山無名,雖不輪迴,又難返蓬瀛,終無所歸,止於投胎奪舍,蓋以神識內守,一心不散,意中以出陰神,乃清靈之鬼,非純陽之仙,以其一志,陰靈不散,故曰鬼仙.崇釋之徒,用功至此,乃曰得道,誠可笑也。」以為真有自己證得的境界,就會沉迷在那裡,捨不得離開那裡,這箇頂多是鬼仙而已,還未見永恆不滅的寂靜體性。所謂「內不分己身,外不分天地」的境界,即是小而無內,大而無外,亦即是心無內外分別,自然能與天地相合為一。

 

「久則骨肉,亦化為純陽精氣,陰氣內消。」前面談論無內無外,天人合一,身心一體。有何用處呢?這裡所談論本是從「精誠守神,積功鍊形。」所以說無內無外,天人合一,或是身心一體,都是指具有淨化這個肉體的器官功能---久則骨肉,亦化為純陽精氣。經過得一元始妙氣,具有鍊化骨肉的效果,將凡夫肉體內的陰氣排出,化為純陽的精氣,這樣體內明光才能逐漸露岀。凡夫的身體出生後開始經過衰老退化,想要修道就得先恢復身體的機能。此時,所作所修鍊的法要,皆是排除諸多障礙清淨的陰氣,這樣具有進行脫胎換骨的效果。

 

「始覺天光內照,煥然照蛻身之中。」黑色的陰氣內消,白色的陽氣漸足之後,這裡又回到最前面所說「知白守黑」的理念。但「天光內照」為何說天光,而不是地光。天光何來之有呢?天光來自於精神的光明,乃是真正的體性神光,又因為天光從頭上透岀眼體內的明光。煥然的火光就像拿著火炬的火光,照射著正在蛻變的身體之中;但,是否所有人的修行,僅能看到太陽的火光呢?當然不是固定的模式,因為不同的心念法門,或體質上的差異,稍有不同的境地。這裡所敘述的境界,絕對不是捏造而來的。民國七十三年初,我有位林師兄前來找我,看到我閉關成功的成果,他也希望能夠專修一法有所成就。後來,經過勘查他的根器及狀態,建議他閉關專修「土地公報耳法」。這個法門是道教的祕修法,閉關修鍊的時間,最少也得有四十九天或一百八天,所以就訂定在最少的閉關期限為四十九天。四十九天的閉關,就在三十天左右,我進關房去作慰問,問他身體狀況如何?師兄回答說:「這幾天我老是眼前看到一顆大太陽,紅赤色的光有一點刺眼,雖然扎眼還是存在,而且還會左右的跑來跑去。」林師兄所遇到的境界,就這樣持續了將近七天的時間。所以說這裡所教導描述的「煥然照蛻身」是確有其事,並非妄造假相的論述,但必須了解這箇境界,還是不離從身心所幻變出來的假象。

 

「天光既合於內,形影滅藏于外也。」修道身體經過蛻變之後,還得以繼續養護一段時間,道家認為火候初成仍屬「嫩氣」,未成氣候稱為嫩氣;有人誤解此境即是大神通,就拼命的炫燿自己的能力,依照個人業力及敏銳的根器,展現出不同的特殊能力,以為自己有了天眼通或什麼通神的能力?這真是一個大誤會!修鍊者各有其不同的契機,端視個人業力或體質的差異性,而有不同感應身心的變化。所以說,「天光既合於內」逐漸能消除體內的陰氣,必須要徹底的消除,才能養成充足的陽炁,這個就得要有足夠的時間去修鍊淨化。咱們這個肉體的結構,相當的精密寶貴,身體構造的範圍,有如天地那麼大,人如小天地是大宇宙的縮小版,古來傳有數據的計算法則,譬如丹道家說「地仙」的門派有其專門計算修鍊「丹銖」重量的方法。「地仙者,法天地升降之理,取日月生成之數,身中用年月日,中用時刻,識龍虎配坎離,五行顛倒,氣傳子母,液行夫婦,三田反覆,燒成丹藥,永鎮下田,鍊形住世,長生不死,以作陸地神仙.神仙者,以地仙厭居塵世,用功不已,鍊形成象,五氣朝元,三陽聚頂,功滿忘形,胎仙自化,陰盡陽純,身外有身,脫質升仙,超凡入聖,謝絕塵世,以返三山。」他們認為從呼吸次數變換成為真炁,陰陽炁各有二十數,然後隨著天地的法則,年月日時大小各有周天數,進行了呼吸氣行周天的動作,陽氣每升長一數,陰氣就消降一數,一升一降,形成陰陽平和的狀態。《黃庭內景玉經.〈卷下〉》說:「夫鍊金丹大藥,先明天地未判之前,混沌無名之始氣,立為丹基。次辨真陰真陽,同類無情之物,各重八兩,立為爐鼎,假此爐鼎之真氣,施設法象運動周星,誘此先天之始氣,不越半箇時辰,結成一粒,附在鼎中大如黍米,此名金丹也。」這裡就姑且不論其丹炁重量如何計算的問題?未來有足夠的機緣,則待另闢專門論述。

 

僅就本文「天光既合於內」的用意在哪裡?若是得見天光顯見於內,此時必須謹慎收攝在內,不然恐怕有耗損精氣的虞慮!有時候,在外頭看到喜愛玩弄神通的人,我就會替他們擔心!不管耍著神通是大或小,這樣子耍著精氣神外放,那是早晚把自己性命給完死掉!他們根本不懂得道家為何惜精!愛命!極為愛惜精氣,愛護性命的可貴。

 

無上天仙,就是最高的天仙境界。天仙修道之理念,既然了解天光既合於內,就得了其如何是「形影滅藏於外也。」?《上清明堂元真經訣》說:「此虛映之道,自然之法,所謂遠取天地之精,近取諸身此之謂也。」這正是需要閉關或斷絕塵煙的時候,所以說形影滅藏於外?就是把自己的蹤跡與外隔絕,隱姓埋名給隱藏起來。

 

精進道業,得以拋棄紅塵牽掛,養尊處優,以「光含影藏」潛修自我,光含神藏則孕育陰陽不離於心,形影藏於室不有向外損漏。然後,方有「神凝空寂中,忽然呈形。」心神凝聚的力量,來自於清淨空寂性境,這是「光含影藏」轉而所見的大功德。箇中「忽然」之義,也並非那麼突然或奇異,大致上不離於身心之幻變。當知,若非潛修用功有日,哪來的突然幻變萬象呢?此時,千萬留意心上勿存渴望的妄想,若如其民間俗神信仰者,不知真空妙有之道,總是抱持著有所求的心入修,必定受其幻境所誘惑。道書說:「真仙道,則入有不見有息,故曰若無,即所謂不著有、不空而空也。」若是學人不得洞悉諸有幻變萬象,概是陰陽融合轉動令五行有變,如易陰陽生四象說:「太陽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。」皆是太極從一變陰陽而三化生。唯恐意識幻影即刻轉成障礙虛空,導致虛空不空的型態,有了妄想干涉的修鍊等於白費心機。

 

所謂「呈現形影」並非體內神識上真有形體可得?此說「光含影藏,神凝空寂中,忽然—」轉而方有「呈形」,故知此形是神炁幻變之形色。光含影藏的意境?有如男女戀人,能從眼中閃見情人的影像。當人陷入熱戀情海之時,那種含情默默的神情,眼中看似痴呆,實際上,那是受到內心所執著愛慕幻化岀的影像,因為有了執著於情的心思,所以迷惑心神幻化出熱情洋溢的閃爍情景。論其修仙凝神之道,神光中所含是凝聚清淨真炁,所見的影像是真炁的幻化,並非為凡俗傭情的執著。有關凝心神變之形,《守一詩》解說:「此乃天仙之姿,出於自然,非尋常之身也。」出於自然神氣的孕育,當然非為尋常之身,不是凡夫可見的肉體,乃是來自於修真炁化神變,亦可視為「胎息」幻變呈形,道書說:「不息者,入於有息而為胎,雖入有猶妙似於不息,故曰不息。此上上天仙聖真,真胎息之妙相也。」

 

進修道業,凝聚心神,日久有得,當見「呈形」神變,箇中變化相當微妙難解!說形?如同心見著色相,包括有見光影聲音的形色,稍有疏忽即入魔道,不得不慎!依據〈道易〉之說:「道在無極,且無形無數,乃生有形有數之一太極也。一而生二陰陽也,二而生三精氣神也,三而生萬變化無窮。」所以應知太極圖中大圓圈裏「呈形」自然有三生至萬變化於無窮,皆是無形無數了不可得。

 

又,所謂形神之合修。〈天皇真人〉云:「以形為爐,首為鼎也,精滿于腦,火煉成丹。」假以身形在下為爐,以人體五臟運行造化作為燃料,頭部在上作為鼎,鍊化體中精氣升至頂上飽滿,這是精滿於腦而聰明的祕法;在上精滿,復而有降流於下之填充,完全是藉由中之火煉滋養成為金丹。這箇鍊化身形所說丹道之理,亦是凝聚心神之前,鍊化身體健康的基礎,雖然不同於神變呈形,但運行身心有變的道理是相同的。

 

復從《雲笈七籤》〈卷十〉〈老君〉曰:「知白守黑為天下式。見白者,為見空。守黑者,發心下視,念天下以有之,故便冥,是謂守黑為天下式。謂神還形中長,在天下為人道師,是謂大虛無之自然也。」凝聚神炁變化呈現見形,復從形氣中長成為真,此「形」是氣中真氣所呈現之形,若非清淨無念所生,即墮於凡夫濁氣或意識作用的形態。自然的姿態,就是不假意識的捏造而有生。在「光含影藏」見形之後,復有形中見形,此形渾然有變不得見而無有其形,方是真神中之有形。

 

修道達到見形的境界,可以稱為「見道」或「入道」。話說,修鍊身心善以駕馭一致,所以道得呈形,凝聚身中,這一切的修證過程,都非凡夫能以智巧去取得印證的。這個觀念太重要了!尤其是對現代惰性太重的人來說,修道不能靠外在機械設備或藥物的控制來達成,這都是古人已有試驗失敗過的經驗。舉幾個例子來說,譬如說為何盜法不能證道呢?道理實在太簡單了,大家反而不能理解,偷盜的行為,都是從妄心生起作祟,當思既然偷心不能死?焉能取得清淨之道法呢?這個世上有太多自以為聰明的人,是用奢求的妄心求道,所以無法入那道門。又一例,受到現代科技知識發展的薰陶,以為科技能夠取代人心跳脫世苦,因為懶於運動就利用機器替代按摩。殊不知,科技盡管如何發達高明,那都是心外之物,無法取代人心無遠弗屆及千萬變化的功能。身心健康的運動定律,在於調適身心放鬆而通暢,並非只做肌肉的按摩,搞錯了方向,身心哪能有得健康生活。

 

真實的見道境界,安於無求。〔衡嶽真子〕註解說:「此言道成形凝身中,非智巧所能求,但須冥心無心,冥身無身;若茍有身心,即神不凝矣。」看看真人一語道破!修道不用自作聰明,只須掌握前說「冥心無心,冥身無身」的要領,若真見道,不有身心之見;倘若有所見,不管是源自於身或心的境界見地,那凝神聚會「太極」的大圓圈就渾然消失了。道書說:「煉精化氣,以心主宰乎其化,煉氣化神,亦心證成其化,此有心之運化轉移,故不外乎心及煉神還虛,得虛靈獨耀,非執著幻虛為虛空者,實無心之妙用也。」《上清眾真教戒德行經〈卷下第一〉》〔周紫陽〕說:「建志當令勤,研神當令虛,所為所做當令密。」

 

太極圖中未動,只能看見一箇大圓圈,當它有所動作之後,渾然陰陽交合有分,這個現象如人男精女卵交配在子宮中,然後開始進行孵化成長的過程。修至呈形的過程,也大概是如人受孕後的現象。道書說:「息注胎者,安神定息,謂之懷胎。」之後,善以「冥心無心,冥身無身」的看管等同孵化生長,道理真像人的受孕懷胎,作為養成胎兒的過程。身心渾合凝聚而有呈形,既有此形之說,當然就有如何得以延續久遠的過程?在修道的理念中,所謂呈形之後,還得先論「安胎住境」的修法。道書說:「相知者,神知氣合一而隨之,即凝神歸入氣穴。不相知者,神行而不知氣隨行否?神住不知氣隨住否?氣行而神反止之為不知或氣住而神反馳之為不知。如是則神氣二者,依舊為二,不成採取烹煉築基養胎化神之理。」〔棲真子王損之〕註解說:「真胎所安,只藉凝思於內,元神久留耳。」又昔日老君告訴〔文始先生〕說:「人能留神于身內,知而抱玄,歲月堅久,其神久留,久留方凝成神仙。」這裡我們大概就能了解呈形後如何「住境」而修,不就是「知白守黑」的道理。

 

談到修道呈形,如人受孕懷胎之說,難免還是有令人疑惑不解之處?究竟此「胎」要安於何處?是否有如女人一樣要個子宮來安置?若是男性道人哪來的子宮呢?由於有人誤解此理,以為真有「胎見」,所以就拼命把意念凝定住於下丹田處,當作子宮來看待它,這樣真的修對了嗎?而且這樣的修法,恐怕還有許多危險的妄想,就是性衝動的障礙,〔白玉蟾〕:「薄福癡人不斷淫,尾閭閉卻採他陰,元陽搖撼無牆壁,錯認黃泥喚作金。」果真如此修鍊,那真是浪費生命精力了。〔衡嶽真子〕註解說:「守一功至則神凝真形,安在我子宮之中,子宮即氣海血海也。」原來子宮不是真要有個子宮!而其道理是在氣海及血海有所歸藏,性命本元真實的秘密,氣海及血海最後是歸藏在這箇心的「守一」。後來可能是被誤會了?認為身體的氣海及血海,是在所謂的穴竅中,被後來的中醫學稱為「穴道」。對仙道修行來說,安在子宮的宮位應該是在心神藏處。故而道書說:「結胎者,成化神入胎之初也。神馭元氣及呼吸氣,歸於氣穴之根,而為胎,得此住定謂之胎結。」

 

《守一詩》註解說:「所謂安在子宮,名曰「神之久留」。必須積功堅身,歲月深遠,方得成形。」這裡解說「神之久留」,必須累積功德,堅固而深入,還得歲月深遠,方得成形。此形?較之前形為真,不只有前說之呈形而已。《西昇經》說:「藏人于人而不出,藏身于身而不現。然後天道盛矣。」至此!太極圖中的陰陽,不有陰陽之分,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渾沌消失回歸只見一箇大圓圈,所以稱有天道盛滿之狀。道家宗旨所說:「無心之心,無身之身,是謂道人。」

 

從前「知白守黑」入門,身心經過錘鍊之後,體內得其陽和之氣,如入陽光普照有了新鮮空氣之境,猶如燈燭朗朗,了明無物。《上方大洞真元陰陽陟降圖書後解》說:「壽富康寧好德終命,故陽為吉慶。」然其陰氣盡消,真形則是更為真。〔純陽祖師〕云:「世間甲子管不得,壺裏乾坤只自由。」又,〔重陽祖師〕云:「子後看時知日短,午前坐處覺宵長。」

 

太極圖之陰陽,有陰柔陽剛及水火既濟之譬喻。亦如道說:「體性剛柔」。真能得見大圓圈於無形,註言解說:「此言無形妙法,真如(註)法身(註),能剛能柔。柔謂攬之不盈手,剛謂貫串金石。丹霄碧壚,上聖之儔。」《上方大洞真元陰陽陟降圖書後解》說:「上仙以乾坤為鼎金,坎離為藥物,則天地陰陽之氣相交,而和其萬物生成,以為通泰,泰者通也。故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名曰既濟。」

 

俗人蓋迷於陰陽之道,故有《元始說度酆都經〈第一〉》勸說:「天尊說:今世人生閻浮地,皆稟日月陰陽王氣所養,命係七元,氣係三十六曹,五臟係屬五帝,六腑係屬六官,皆有邪穢,故為下鬼所亂,元精清氣不能降,令人民凶逆,不忠不孝不義不慈不仁,不敬三光星辰。」

 註:真如:真如即一實之理。(見佛學辭典)

註:法身:三藏法數四曰:「無二曰一,不妄曰真,交徹融攝,故曰法界。即是諸佛平等法身,從本以來,不生不滅,非空非有,離名離相,無內無外,惟一真實,不可思議,是名一真法界。」(見佛學辭典)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