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然解脫中心共修會第七講

第七講
我這裡要先行向佛菩薩懺悔!「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嗔癡。」我今天尚未上課之前,就先看到心念上的貪嗔癡,生命中的五毒確實很可怕,它是未來地獄苦的因,但卻也顯得可愛,因為是世人最不捨的東西。大家談論修行,修什麼?修行不只是每天念經或打坐的外表儀式,你的心念隨時都在造作善啊!惡啊!念經的時候心念是善,不念的時候你都在想些什麼?若是你真畏懼將來投胎不要再受輪迴之苦,你就得懂得造作的原因。可怕是看不見它的出現,可愛是轉變得太奧妙了。真不曉得世人要的是甚麼?往昔是過去的意思,我們都怕眼前的業障,但卻不想追述原因,多數人是不見棺材不掉淚,這對學佛者的基本態度來說是不對的。佛學也是一門科學,學佛的人都要有求證的理念,如果不能實踐的東西,那就是不可行的。當眼前出現煩惱諸苦,你不從中悟解後修改過去的行為,那就不是懺悔改過,更不能說是修行。修行就是改善過去,修定未來為修行。

 

當初佛教傳到中國時,亦曾經受到中國人的排斥,過去是出家人不能傳宗接代才受到文化思想的毀謗,但現代人不生育是怕傳宗接代,生兒育女最怕要負擔養育的責任,但又奢想未來能夠享受無憂,世間真有這樣的好事?其實一切皆是社會一種循環作用,難道現代的父母都是笨蛋嗎?只有年輕人最聰明了。古今交替時期,大家務必要好好檢討未來,讓新世紀的未來能降低社會成本。若是採取中斷傳承是否符合社會延續的功用,我們都要加強思考關鍵問題所在,並非逃避就能改變結果,恐怕結果的問題更大。我認為社會問題也是佛法要重視的,大家不要以為普渡眾生,讓所有人通通去出家就能安定社會人心。現在不要這個結構,所以更外建立一個團體,這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。社會基本責任你不付出,但要靠別人來養活你,這樣的觀念真是太好笑也可悲。就如同建設道場修行一樣,對經濟學家來說宗教是無直接產值的行業,但對於生命的過程來說,宗教卻扮演著穩定社會人心的功能。使用者付費,但科技網站太多不用花費的工具,難道這樣就算是好事嗎?提出來給大家做檢討反省,看看未來的世紀人群,應該懂得選擇哪裡路走下去。

 

以前弘法講經,看到信徒捐款總是心底不安!心裡老是存著罣礙,我是何德何能,能夠接受捐款呢?這都是承蒙佛祖招牌的加被,沒有祖師爺的招牌恩德,你想有誰願意心信你樂捐給你?但對於贊助善知識來說,這是真實的大功德。因為沒有善知識的教育楷模,社會就會失去平衡,這樣就只有讓社會人們更為惡化及恐慌!若是你已具備如理如法的法師資格,那麼你的內心就能消除這些虞慮!

法師十種德行

現代弘揚佛法的人才短缺,你們在此聽完講解之後,出去自己也會學樣子講道。未出師就去奉勸別人的行為,這其實是好事。但畢竟宗教是有教育系統,並非只有勸人行善,從行善起修後,自修功德最重要。你要學會講解經典或擔任護法人才,都要經過專業的訓練,這個養成教育特別重要。你不可當幾年聽眾就學人當演講人,這個不容易勝任的,稍有偏差後果不堪設想。這樣說不是怕大家強飯碗,這是過來人的經驗談,若是你曾經見過他講經後,沒多久就收掉不講了。或是滿口經典論述,最後自己都在打自己嘴巴的人,最後所要承受的後果都是辛苦的。

 

世人有誰夠資格上台講解經典?他所說的一切是能信任的,我們先來講一段【法師十德】出自於《華嚴經疏》說法師十德:華嚴經十地品中,第九善慧地,菩薩修行一切功德行願,作大法師。善能守護如來法藏,以無量善巧智慧辯才,能與大眾而演說法,令諸眾生得大安樂。具茲十德,名為「法師」。

 

華嚴經說:被稱為「法師」者,必須具備哪些條件?這是華嚴經十地品中的的九善慧地,你我謹當反省檢討的,認識真正成為法師資格的德性,那麼你要成就就更容易了。發願修行菩薩道者,因為道業功課的理由,累積一切善緣福德,所以擔任大法師。他必須是善於守護如來法藏的修行者,能以無有限量的巧妙智慧辨認世出世間的真假解說,並且能在公開場合演說佛法,讓所有眾生得到大安樂的境界。具備如此德行與能力者,堪稱為「法師」。

 

一、善知法義:善知法義者,謂菩薩無礙之智,善知一切諸法句義差別也。
說明:菩薩道行者,通徹解釋教法義理的行者,具備不受法義解釋的障礙智慧,通於一切諸佛法詞句的解說。佛說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的說法義理,行者皆能理解且無礙,還能將彼此詞句的差異處講解無礙。

二、能廣宣說:能廣宣說者,謂菩薩能以智慧,廣為眾生宣揚如來微妙之法也。
說明:菩薩道行者,能夠對外廣為宣導解說經典者,能以根本智慧之解說,廣為眾生宣揚如來微妙的法義。

三、處眾無畏:處眾無畏者,謂菩薩處大眾會,善說法要,隨他問難,悉皆酬答,而無所畏也。
說明:菩薩道行者,處在群眾的聚會中,不管他人如何地質疑或詢問?都能夠不生怖畏心,還能穩重的一一給予答覆,不生任何畏懼的心念。對現代來說就是不怕上台,我們常說台下十年功,台上十分鐘。上台要有注重台風及表達的表情,看見群眾聚會一起,你要上台解說經典,那是需要有所準備及膽識,看場合隨時能準備好演講資料及次第,台下有人質疑提問時,你能不畏懼的回答。這也是訓練自己及服眾的好機緣。

四、無斷辯才:無斷辯才者,謂菩薩辯才無礙,說一切法,經無量劫,相續不斷也。
說明:無斷是沒有間斷的空間,就是連貫性的能力。辯才無礙,解釋為辯解能力強,能夠通解一切法門,經過長期無量次數的考驗,仍然還能持續不間斷。這個無斷的含意有幾重,你不可遇到有人質疑或提問你解說的內容,你就乾脆拒絕不理會,這是無斷其中的一層意思。另外,無斷是指斷人道種的行為,認為斷絕入空才是道的說法,那是斷見的邪說,這種見解是可怕的行為,學者不能不辨別。
現代要講經說法不容易,太多透過媒體通路的宣傳,已經不用去道場聽解經典,這種效應是不同的。道場中常態性的說法講經,那是一種對弟子教育及解惑的日常功課。但現在外頭所講解的地方太多了,我個人見解對於學習的觀念,認為你要專心一門在一處學習,這樣的效果才會好。

五、巧方便說:巧方便說者,謂菩薩善巧方便,隨順機宜,說大說小,一切法門,令地通解也。
說明:藉由生活上方便所見巧妙地為例,作為解說佛法的方法。還能隨時隨地,依照眾生的機緣而能解說佛法。不論是大法或小法,甚至一切法門,你都能讓各種不同境地的人理解佛學通順實踐。

六、法隨法行:法隨法行者,謂菩薩說法,令一切眾生,如說而行,隨順無違,修諸勝行也。

說明:佛法不離世間法,你在生活上的行為,皆能如理如法,身口一致者,修行菩薩道者演說佛法,令一切眾生,皆能如你所解說的去做,隨順佛法的規矩不相違背,修持所有佛法的法門。

七、威儀具足:威儀具足者,謂菩薩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,有威可畏,有儀可則,無有缺犯也。
說明:人的習氣很難改變,學佛之後,最好是能入道場觀摩學習,經過僧眾生活的攝伏,這樣慢慢的才能使其威儀具足。

八、勇猛精進:勇猛精進者,謂菩薩發勇猛心,精進修習一切善法,化導眾生,無有退轉也。
說明:根據我個人的淺見,想要修行精進者,最好是先對教理熟悉及無疑後,才是發心勇猛精進的時候。通常若是無法自我降伏者,對外感化勸導眾生時,不生退墮心是不可能的。渡人難就難在自我降伏,並非降伏他人。

九、身心無倦:身心無倦者,謂菩薩整肅身心,修諸勝行,常起慈心,攝化眾生,無有懈倦也。

說明:修行要能不疲倦,這是功夫的境界。保持慈心是最重要的,你就要像母親的心那樣無私的照顧別人,你就不會感到疲倦了。

十、成就忍力:成就忍力者,謂菩薩修習一切諸忍辱行,成就無生法忍之力也。

說明:忍受程度是漸進的,人的精神體力都要漸修起來的,不修行的凡人講究世間法,與其佛說的出世法不同,你要忍受自他的煩惱及污辱歧視,如果你能認定這一切是當然爾,那就已經接近無生法忍的境界。

以上資料來自於FROM:【明,楊卓《佛學次第統編》】

 

現在大家道場相見或對外稱呼,常聽聞到菩薩長!菩薩短的稱呼,我學佛多年,對於菩薩的稱呼還是陌生不解,以為大家這樣稱呼就是對的,當然是沒有對錯的問題。只是菩薩是佛學的名詞,他究竟是修甚麼境界被稱為菩薩?藉此機緣我們共同來討論一下。

 

大乘菩薩有十種境地,成佛者則有十種無礙,如果你自認符合經典的解說,那才是真實的印證,不能老是自己以為就是達成佛竟。這裡僅就佛學資料的刊載,摘錄在此提供參考,我的境界不夠,無法做解,學者就自行領悟了。

【大乘菩薩十地】

【十無礙】

 

一、用周無礙,於佛剎塵等處,現法界身雲,起無邊之業用也。

二、相遍無礙,佛在十方一切世界無量之佛剎,神變種種,皆有如來示現受生之相,隨現相而眾相皆具,萬德斯圓也。

三、寂用無礙,佛常住三昧,而為寂,無妨利物為用,即定即用,無礙自在也。四、依起無礙,佛雖寂用無心,然能依海印三昧之力,起無礙之用也。

五、真應無礙,真即遮那真身,應即應身釋迦,真身是體,應身是用,全體起用。用即是體,故釋迦遮那圓融自在,原無二體也。

六、分圓無礙,分即支分,圓即全身,支分不礙全身,全身不礙支分,故遮那一一身分手足眼耳乃至一毛,皆有遮那之全身也。

七、因果無礙,佛昔修菩薩之行,修波羅蜜之因,而證波羅蜜之果,故所受之報身及所成之事業,亦現十方一切之菩薩身靈。而自在無礙也。

八、依正無礙,依謂依報,即佛所依之國土,正謂正報,即佛能依之色身,依正相入,而二智無礙也。

九、潛入無礙,佛智潛入眾生心內,即名如來藏,雖作眾生,亦不失自性,如大海之水雖依風作波,而不失濕性也。

十、圓通無礙,佛融大法界為其身,無理不具,無事不攝,故一多依正人法因果彼此無礙也。見華嚴演義鈔三。

 

FROM:【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】

(術語)是華嚴仁王等諸大乘經所明大乘菩薩之十地也。

一、歡喜地,為菩薩既滿初阿僧祇劫之行,初得聖性,破見惑,證二空理,生大歡喜,故名歡喜地。菩薩於此位,成就檀波羅蜜。

二、離垢地,成就戒波羅蜜。斷修惑,除毀犯之垢,使身清淨,故云離垢地。

三、發光地,成就忍辱波羅蜜,斷修惑,得諦察法忍,智慧顯發,故云發光地。

四、燄慧地,成就精進波羅蜜,斷修惑,使慧性熾盛,故云燄慧地。

五、極難勝地,成就禪定波羅蜜,斷修惑,真俗二智之行相互違者,使之合而相應,故云極難勝地。

六、現前地,成就慧波羅蜜,斷修惑,發最勝智,使現前無染淨之差別,故云現前地。

七、遠行地,成就方便波羅蜜,發大悲心,亦斷修惑,遠離二乘之自度,故云遠行地。此位即終第二阿僧祇劫之行。

八、不動地,成就願波羅蜜,斷修惑,作無相觀,任運無功用相續,故云不動地。

九、善慧地,成就力波羅蜜,斷修惑,具足十力,於一切處知可度不可度,能說法,故云善慧地。

十、法雲地,成就智波羅蜜,亦斷修惑,具足無邊功德,出生無邊功德水,如大雲覆虛空出清淨之眾水,故云法雲地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