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然解脫中心共修會第十三講

第十三講
各位同修大家平安,大家吉祥!
這幾天聽聞到過去曾經來參學的同學消息,聽說她年齡大不小心跌倒!傷害到坐骨神經及大腿脫臼。針對這事情我曾經講過許多次,人的年齡大身體功能退化都得出入小心!身體功能衰老是正常的現象,但如何減緩器官機能的退化,這是修持密宗要講究的,但想要圓滿到老無疾而終,這是需要功德的修持。

我們常看到許多出家人到老後,仍然身體健朗心情愉快,這是齋食及學佛的功德。只要你遵守戒律修行,尤其是修密法的行者,修氣基礎要打好,但氣真要能順暢圓融,就得從修心下手,修養是指修心,不只是強化身體機能。民間流行練氣功的風氣,若是你只懂得強化身體,而不修心那氣功的程度也不可能超越自我的局限,一切得以如理如法,就能獲得諸佛菩薩的加被平安吉祥。

講到腿部的修持法,這對於上班族來說特別要謹慎,盤腿修法是端正身心的方法之一。初期練習腿部必定疼痛不已,練習過程若要減輕疼痛,唯一快速的法門是金剛念誦法,出聲念誦法具有轉移疼痛及紓解五臟氣的功能,它屬於動態練氣法,盤腿靜坐是靜止式,但修以出聲念誦則形成動靜合一的妙法。若是你不出聲念誦,配合調氣法,又如何能具強健五臟的功用,所以這箇方法很重要。

在練習盤腿時,通常腿部麻痺或疼痛的形態不會很久,或是局部性,或是多化性,唯有病態已久者,紓解的時間較為長,若真是難以承受時,可以配合藥物的服用來解除。譬如中藥中有舒筋活血散之類的藥,皆具有減輕腿部痠痛的功用。最重要在於加強腰部帶脈的練習,不論男女性注意腹部的脂肪囤積,這是障礙盤腿最大的地方。當身體已有過多脂肪者,就得配合減食及改變食用清淡蔬果類食物。大約改善的時期在六個月以上,同時不能食用過多的米飯食品,必須遵守睡覺前四小時不得飲食。

古來練氣理念就有許多的警惕,譬如說久坐傷肉之說?那麼長久盤腿坐在哪裡,不也會傷肉嗎?若是姿勢或調氣方法不對,當然也會傷害到筋肉或脊髓結構。學習打坐的人,確實屁股肌肉會消瘦,但不妨害到你的健康,所以不必擔心害怕。提醒大家打坐後的體位法,不要馬上進食,還要起身走動身體,若是血液循環較差的體質,勢必要加強走動,所以打坐修法的時間不要離睡覺太近,走動放鬆之後,有時會精神好起來睡不著,盡量要調節好固定正常的生理時鐘。至於,突破睡覺與飲食的障礙之說,那是自然提升及改變的。若精氣神充足時,睡覺時間自動縮短且能飽滿,那不是勉強所能為之的行為。

本講還是要繼續討論情慾的障礙,情慾是障礙清淨的主因,本來單純的法門修持,就是受到人的情慾作怪,才得以演化出諸多的變化。這裡你就暫時先不管那麼多法門修甚麼?法門就像藥品一樣的功用,如果你沒病隨便吃藥,多少都會吃出毛病來。若是能夠一門深入修持,不論你接觸哪一派的方法練習,你都要一門深入,除非是亂七八糟說不出門道的方法,不然通通可以到達目的地。觀念就最重要,觀念錯誤修甚麼都不對,走到最後通通有問題。譬如我研究三十多年的通靈人,發現有些正心正念的人通靈,最後還是走到正路上去,獲得圓滿的果品,雖然現在從正信宗教修行上去看他們的行為都是錯的,但資質不錯的人,就是邊修持還能邊學習修正,最終就是正路了。

所以大家就不必以自我的理念,強求他人要走相同的路線,這個身體就是這樣子,不能多也不能少,就是差別在這箇心思。我不給大家講得過於深奧的道理,那是恐怕大家搞亂了方寸,如果白話都聽不懂要講究學理,那你就聽那些道理去,我也是樂觀其成。

宗教或哲學法門的視野極為廣博,由淺入深,從外到裡,無不包括討論到身心的狀態,但最主要還是不離搞定自己的人生,所以佛道兩家的主修入門全在修心上面,若要修心就得降伏性情,性情得伏就能入道。至於哪一種是生命最究竟的目的,尚未離開世俗及輪迴的解脫大道。

講道人的性情,大概可分為剛柔及裡外,性剛或柔,情亦分為剛情與柔情。性剛強者較為頑固不化或偏執者,因為執著腦筋不容易轉彎,只能依照自己認知的方向去走。這類型的性情最麻煩,若要感化他或引渡他不容易,性剛處事行為較為強硬,表達想法時也直解了當。性柔和者舉止行為緩慢,不喜歡給予自己太大的壓力,表達想法時蓋採取柔順的方法進行。性情具有互補及克制的作用,譬如性剛強者,最怕是遇到專情的對象,許多身體強壯的人,特別的重視情誼,雖然人強馬大卻表現得極為柔情。性強者必須以真情來感化他。這個社會人心的教化與轉變亦然,社會動盪人心不安,真情及關懷教化是克制的好方法。

情重或情薄的人,重情重義的人,有時較為不理性。薄情薄義的人,多數就教為處心積慮,凡事就會計算清楚後行之,所以較為理性。修行人性情皆是放在中庸,性情若不放在中庸的態度,那就無法客觀處世。你不能說他出家就沒有感情,他把情愛放大成為博愛,不只親愛於親友,而是所有的有情眾生。所以性不偏頗於剛或柔,必須剛柔並濟。學者當知,「性不柔和難以調氣,情不捨棄無法治性。」性情以修行作為融合,使其性情合為一體,性剛情柔,性柔情剛,所以能達到中道的功用。

性剛強者,較為適合修持柔和性的法門。性若柔和者,較為適合修持強化性的法門。令其剛柔平衡中和,這對生命體來說具有互補的作用。譬如過去許多武林高手,其所以成為高手,多數是在幼年時期體弱多病,以習武來調節自己先天體能的不足。殊不知,長年的練習卻變成為武術高手。反而,那些平時身體強壯的人練習武術,最後還是無法啟發人體的潛能。身體虛弱者,無法馬上承受強烈的壓力,所以必須循序漸進強化體能,不然過度就有傷害的虞慮,這樣基礎自然穩健有力。修氣階段也是這樣,若你身體強壯或衰弱者,都適合以修氣來入門,主要在等待身體性情的調和,若是性情得以融合為一,那你不論修持哪一類型的法門,都能輕鬆的入門。

對於那些平時生活懶散的人,入門時必須先行養成慣性,若不以固定式的功課來養成,以後的底子就不容易改善過來。所以初學者,必須懂得自我了解,先將自身的惡習性給改變過來,就從盤腿打坐入手,遇到障礙時出現的身心狀態,就能作為你選擇或修定法門的依據。你就不用學遍所有法門,最後還是一無所得,遇到人生災難時,總是茫然不知所措。先將自己性情搞定,你就懂得自己應該走哪一條路,哪些事情你是無法承擔的,你就不會做事自不量力了。

天台宗【十境】
中國佛教分為顯密教,而中國佛教的密教就是天台宗。天台宗的觀想法次第,大概分有十種類型,依據次第逐一的進入佛法修持步驟。觀想十境法門,能引渡有緣人入佛門好修行。觀則是察覺,覺者為知,知則為明。

一、陰境,即色受想行識之五陰也。十種境界以此五陰為初,有二種義理。(一)現前。(二)依經。

(一)現前者,人受一期果報之身,成為現在的身體,這是五陰所組合起來的。五陰之重擔常自現前,是故稱為初觀。

目前大家來這裡都說學佛修行,但你想過憑甚麼修行談論解脫世苦?你若說得太遙遠,那是沒人聽得懂,記得,佛法不離世間法。現前的身體是受過去世果報而得的,就是眼前你用身體能感受到的作用。人用甚麼去做感受人生的苦樂,就是靠五陰來完成。佛教將生命組合感知的作用,概分為五種元素構成,五陰是生命活動時的感知功能,對修行來說眼前的感受是決定障礙與清淨與否的課程。某些世人是因為看到眼前而進入修行因緣,這是修持觀想入門的初級修觀因緣。

(二)依經者,大品般若言之,聲聞依四念處而行道。五陰即四念處所觀之境也。又經中多列法門,無非以五陰為首,是故為初觀。此但就五陰之通總而言之。若專論所觀之境,則必於五陰中,除去前四陰,的取第五之識陰,為所觀之境也(所謂介爾陰妄之一念也)。

行者依止經典的教理修行。大品般若經典說,聲聞乘修行是依止四念處而行道。這個五陰就是四念處所要觀照修持的境界。學佛幾乎經典中指導的許多法門,多數是以此五陰為修行首要認識的,就連大乘佛法修行所觀,即以五陰之識陰為觀想入門的修持法。

二、煩惱境,無始以來積集之重惑,今因用觀觀察陰境而即發,譬如流水,尋常不覺其急,若槩之以木,即流奔而不能止遏。此時應捨陰境,而觀煩惱境。

這箇是發現煩惱!常人在無憂無慮時,你告訴他有煩惱他是不相信的?認識煩惱真有那麼困難嗎?我要告訴大家確實如此。尤其是生長在養尊處優的環境者,從來煩惱都有人幫你處理,所以就以為沒有煩惱,因此就沉淪在世塵中難以自拔。

人從無始以來,積集眾多無明而迷惑真心,現在經修持觀想五陰境,就發現它就像激盪的流水,若將木頭放在上面,一下子就被如同激急的流水給流走,想要遏止它都難以把持。人的念頭流動比光速要快,當你發覺五陰境有如激流般的流動著,你就不可強制遏止,而應改觀煩惱境作修。

你在念佛或持咒作觀時,有可能也會遇到同樣的現象,妄想雜念無法遏止,老是干擾你的持咒的心念,你應即刻改觀覺察到煩惱境來對治之。視其五蘊本體皆空,這些心念感知的境界全是虛幻出來的,但凡人不能認知實體,以為是真實的東西。因為你做修觀後啟動五陰境,你就發現煩惱流是串聯不斷的,平時已經習慣混亂的心念,所以不以為然!現在修觀之後,發覺煩惱比持咒更厲害,但你不用刻意的去遏止它,那是沒有用的。你知道為何嗎?學習佛法修持法門,多數是從五陰境起修,沒有這些感知現象,你還是無法修練成就,其出現的境界差不多,但箇中變化極為微細,若是你教理不通,一修起來問題就來了。煩惱流動的速度及力量,比你念佛及持咒要大得多,佛經典籍裡的大菩薩修行,也遇過同樣的問題,佛陀也都有一一回答。如何斬斷煩惱,這是實修時重要的課程,就等你自己用功調伏了。

三、病患境,病起之因雖多,然不過四大增損有患而生,又因觀境惑,而激動四大,而有患生,身若染病,則廢修聖道,若能觀察而彌用心,則復須識其病之源由,宜以何法治之,或內觀力,或術,或醫,其病若癒,則聖道可修,為是宜觀疾患境也。

我們常人不修行也會生病,但經修持之後,四大(地水火風)增損的調節,更容易能感受到身心氣機的反應。觀想作修就是練功,尚未觀出所以然之前,就出現疾病的阻擾,有可能是修觀錯誤引起的現象,若有這方面的問題,務必盡快詢問親近老師。若是修行過程中出現疾病症狀,應當先找出病因,及適當的治療方法。或用內觀力來治療,此內觀力必須先具備凝聚意志力的能力,不然內觀潛能力量無法啟動功用。

最近幾年台灣設立不少內觀中心,專設道場以內觀法門作為教導。我只是聽過幾位道友及學生的簡略敘述,對他們教授內容完全不熟悉,所以就無法給你任何意見。這裡既然也提到內觀力,我想有必要稍微作個討論,學者從心內觀想出來,這個是不容易成就的功夫,多數人是觀不出東西來的。觀想中見光見影是平凡常見的事,這與所欲觀想的境界不同,就不能算是觀想出來。這裡要提醒學者,觀想境界尚未脫離五陰幻境,意識型態的幻境難以求證,從五陰呈現出來的感知境,那也只是一種想像出來的幻境。

我們見過法師或上師的加持,他們一邊唸咒,還得一邊作觀想,倘若你的身口意三密不能合一作修,那麼就不能聚足內觀力量。這股力量是從三密合一而來的,與佛或本尊上師的合為一體,方能聚足內觀力量。

當修行時出現疾病,就先要檢查清楚原因,不能隨便就醫治療,有些只是你練習功夫時四大的些微症狀,你就把它當作嚴重的疾病看待,那就完蛋了。或嚴重疾病不就醫,反而迷信的求神拜佛也不對。醫療科學進步了,你要懂得兼顧施行,這樣才是安全的方法。本來學佛就已具足治療身心的效益,但對功夫未到家的人,你若堅持要他相信,那就恐怕延誤病情,反而造成生命的危險。

四、業相境,修行之人無量劫來所作之善惡業,或已受報不復更發,或未受報,而於靜心中忽然俱發。蓋為善業將受報,故發,惡業來責報,故發。於此善惡之相現時,勿喜,勿怖,彌須用觀謝業,行一成心取道,為是宜觀業相境也。

業相境是指業報現前。修行過程中遇到業報現前,不論是善報或惡報,你都不用心生畏懼恐慌,這裡指導你:「行一成心取道」,何謂一成心,就是專致發心向上證道。將來證道之後,就是一人成道,幾世冤親債主都能跟隨解脫。

現代傳法最常聽到業報障礙,若對於一般信徒來說我不反對,但,若對修行者來說我還是贊成「行一成心取道」的方法。請問這世人,有誰沒有業報來的?不是善業就是惡業,經過學佛修行之後,業報提早現前是可能的,但很多人就是這樣而心生畏懼,就怕不學還好,學佛之後那些冤親債主通通找到你,其實這樣解釋是不對的。冤親債主的債務,你就是不學佛也能找到你,現在你入佛門在諸佛菩薩的庇佑下,你還怕償還不了業障嗎?並非你學佛修道就能不用償還負債,很多人以為跑去出家就能避開債務,這樣的想法真是笨到極點了。佛門修道院不是避風港,那是一所坦然面對的地方,就像人違反法律面對法院是一樣的道理。但你能坦然面對司法的審判,當下承擔一切的責任,這是學佛該有的理念態度。所以說學佛是積極的,並非消極且逃避的行為。

五、魔事境,此由觀前諸境,惑尚未破,天魔尚恐彼比丘出其境界,而度他,使我民屬失,使我宮殿空,又慮彼得大神通得大智慧,必當調伏控制我,我今應豫破之,壞彼善根,故有魔事發,治魔之法有三,(初)當觀察而訶棄之,如守門人,遮惡而不進,(二)當自頭至足一一諦觀,身心了不可得,魔何自而來,欲惱何等,如惡人入舍,處處照捨而使不得住,(三)觀之而不去,即當強心抵捍,以死為期,一心用觀使道行成就,為是宜觀魔事境也。

入修佛法經過觀察前五陰、煩惱、疾病、業相之後,但尚有迷惑未能破解,緊接著,就是常聽說的魔障。前賢說:「魔由心造,妖由人興。」妖魔鬼怪從何而來?理由是說魔鬼怕你成就佛事業,所以刻意出現來干擾你的修行。魔為何要干擾修道人,那是怕佛的眷屬增多,又怕你成就大神通獲得大智慧,所以會想盡辦法來破壞你的善根。對治魔事的方法有三種,歸納起來就是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你得要完全的理解,不然無法破解魔障的干擾。尤其是身體虛弱狀況不好的人,煩惱無法轉化掉的人最容易遇到魔鬼,至於業報來索討的對象,那就得用不同的方法對應之。

魔事障礙之說,佛道皆有,只是說法不同。我就相信且經驗過這樣的事,但根據我對一般修行者的觀察,那些都是五陰的獨影意識作祟,並非真正的妖魔鬼怪作祟。真正發心向道的人,一定能獲得諸佛菩薩的護佑,難免遇到魔障但卻能平安的度過。講道魔事,心魔最難搞定,這都是前面所說五陰、煩惱、疾病未能完全破除的緣故,煩惱令人身心不得安寧,疾病更令人對生命的灰心哀怨。倘若長年受到煩惱或疾病糾纏,問,世上還有誰能受得了這樣的折磨!在這種情況下存活的人,沒有不生心魔境的。尤其是出身惡劣環境,或在教育不良的社會群裡,最難跳脫魔來迷惑心智,使其思想或行為偏差而誤入歧途。

避開魔事干擾的方法有三種,第一是守戒律,觀察到背離正道的心念,就像守球員或保全人員一樣堅守岡位上,不能讓球或歹徒進得來。現在你學密宗持咒修氣,將咒語連貫起來,每一口氣相連之間不讓妄想雜念跑進來,就是這個道理。平時見到好事或壞事,都是用咒語將它打成一遍,沒得空隙給妄念機會。第二是捨的觀想念法,對治魔事技術,身心覺受來時,皆是了不可得,身體心想的一切皆是空,捨就是觀照實體空性,同樣用這樣的方法對治之,自然就能做到魔不干擾及修行水到渠成,將身心融會一處。第三是具有誓死證道的決心,前面兩種方法都無法抵抗時,你就要發願向上誓死證道來克服一切魔障。

現在你學密宗不得不懂這箇密行心法,不管是修東密或藏密,密法就是心法,魔事包含所有修行的障礙,最後還是決心最為重要。

六、禪定境,魔境已過,而真明未顯,以觀之故,過去修習之諸禪紛現,當置魔事而用觀觀之,良以禪為樂美妙喜,而生耽味,故雖免魔害,而更為定所縛,如避火而墮於水。於正行無益。為是宜觀禪定境也。

這裡提醒大家修行要注意!為逃避魔事,結果又跳到另外一個坑。落在這裡的修道人太多了,亦是最難跳脫的環節。對凡夫來說不信讓他相信算是容易的事,但已經學習後要他改變是最難的。有如人為避火,卻掉到水裡頭。不要走入繫驢橛禪修,雖然前面的魔事已過,但也不能沉迷於禪定之樂,不然就稱為繫驢橛禪。譬喻路傍繫驢馬之木杭,你像驢子一樣被幫在木頭上。譬言心非貴重之物,非可保重,而為其所緊縛。修禪定路線的行者,最容易耽迷在小乘佛法,因此無法回小向大。

現在要問一下同學們,你們為何目的來學佛呢?你自己清楚嗎?果真明白就得立志向上,學佛用意在為一大事因緣,修持禪定仍是三學的過程,最終在智慧解脫。學密宗是大乘佛法,雖然不用擔心耽誤在禪定之樂,但修氣具有強化身體的效果,不少人還是反過來墮落在此。修氣使身心的轉化到達一定的程度,你要懂得變通的道理,不然就像這裡所說的「於正行無益」,那想要如佛說解脫就有障礙了。

七、諸見境,因諸邪見或禪而發,或因聞而發,因禪而發者,謂因心靜而後觀轉明,有如見解通徹妙悟也。因聞而發者,謂廣能曉悟諸法而聰辯也。此見解分明,此曉悟聰辨雖因禪因聞而發,然不當以理推之,皆屬邪見實非見解聰辨。此等見發,即須用觀觀之,使達正道,而不為所障。為是宜觀諸見境也。

先與同學們分享一則修行心生邪見的故事,算是因禪而發生的邪見。

舍利弗度二弟子說法顛倒
傳說,涅盤經二十六說佛言:過去,曾經住在波羅捺國的時候,舍利弗曾教導二位弟子修行,一位教導修持觀白骨,一位教導他修持數息法門。但修行經歷多年,仍然無法得定。就是這個理由,讓這二位學生心生邪見。竟然口出妄語批評佛教無涅槃無漏之法,自認若是真有涅槃及無漏,像我們這樣認真的練習,應該是早就修達境界。為何兩位弟子會這樣認為呢?因為兩位平時都很規矩且遵守戒律。

這時候佛就叫來舍利佛責備他,你真是不懂得教導學生,所以使學生顛倒說法。你當知二位弟子性情各異,一位職業是洗衣服出身的,一位職業是打造金飾的工匠。打造金匠應該教導他數息法,洗衣服的應該教導白骨觀,但你反過來教導錯誤,所以才會造成兩位心聲邪見。佛馬上要舍利佛把兩位弟子找來,親自向他們解說法門,即刻就成就阿羅漢果。

諸見是指看見很多不同的境界,所見境界的緣故,概略有三種原因,一則邪見引起的,二則修禪出現的,三則聽聞誤解來的。《瑜伽論八》及《三藏法數四十三》說有【十見】:一身見,二邊執見,三邪見,四見取見,五戒禁取見,六貪見,七恚見,八慢見,九無明見,十疑見。

這十種邪見是修行最大的障礙,亦是學佛最基本的知識,若要修行走上菩提正道,就得完全沒有犯十種邪見。我在想是否需要講解,不說恐怕大家無法印心,若要講起來就會拖延大家的時間。這裡就暫時提出來,給大家去做一點功課,自行查閱佛學辭典,以後有機會再為大家做解說。

八、慢境,既伏諸見,妄執之心即息,無智者謂為涅槃,濫明高位,大起憍慢,慢心既發,則廢正行,為是宜觀慢境也。

這個慢境是前面十種邪見的第八見,你進入修行之後,已經降伏所有邪見,那些妄念執著也都能平息,見到這樣的成效,沒智慧的人就以為這是佛說涅槃境界。因而,就抬高自己的身價,貢高我慢的對外宣稱已證取涅槃。當有這樣慢心想法的人,就已經廢掉佛說正行。

對學密者來說,佛慢心是突破世俗最大的障礙!近年的雙修傳說就是佛慢心的演變現象。密宗規矩讓上師的地位高高在上,外人看到弟子虔誠頂禮上師的禮儀,根本就不知所以然?其實上師是三密合一的佛身,為引渡眾生入修佛法,若要成為合格的上師資格,必須經過嚴謹的訓練,並非人人皆可自稱上師。密宗說三密合一的練習,初期觀想自身與上師本尊合而為一,這需經過印證的過程,若未經過上師的印取,不得自稱上師。現在多數是學過密法,懂得念出藏傳咒語就自稱為上師,這樣是有危險的行為。因為尚未完全轉化佛身,你還是有諸多凡夫的習氣,所以必須靠佛慢之見,自以為是本尊佛的身體及念見。這在密宗是容許先有此見修行,所有一切身語意與佛同步且同聲氣息,皆是為方便普渡眾生。但上師自己是很清楚的,是否已經成為佛身,具備本尊佛的完全理念,若是稍有差池,就得即刻收攝心念與本尊融合為一,不然就是觸犯戒律!我自己就有過多次的經驗,上法壇修法擔任上師時,問題不多,但在私下就有多次犯戒律的障礙。後來雖然找出毛病的癥結,但始終令我懊悔不已!這裡要與眾互相勸勉,未來有機會升座法壇,具備上師資格時,這方面要好好留意修持。

九、二乘境,見慢之心,既因修觀而息,則前世所習之小志因靜而發,蓋小志溺於空寂,不能到大乘究極之地,所謂寧起疥癩野干之心,勿學聲聞緣覺之行是也。故二乘之境界若發,則亦須用觀觀察之,使不生害,為是宜觀二乘境也。

前面見慢之心降伏,是由修觀而平息,同時可能啟發前世所學習過的小乘觀念,小乘的志向沉溺空寂,無法到達大乘究竟的極限。當遇到這樣情境時,這是很令人可怕前行障礙,所謂寧可發起令人唾棄險惡的心念,都不可學習聲聞緣覺之行為。所以說若此時發起二乘境界,亦應當謹慎察覺照破之。

當未參學佛法之前,反正你是無法體會寧靜的可貴,入修之後,嚐到寧靜的甜頭,很多人都會捨不得拋棄,長期沉溺在寧靜之中,只知養尊處優的享受著樂趣,根本未想到要向上了卻根本究竟。你現在修氣進而修脈,正是享受樂趣的時候,身心柔和輕鬆愉快,要你捨棄這樣的享受,對於已獲世俗富貴的人更為困難。當知,世俗之富貴權勢都是假的,不是永恆不變的,眼前修持禪定出現寧靜也是短暫的,若是你不捨氣向上一路走下去,那麼就掉落在二乘修行境,只能說可惜啊!

十、菩薩境,見慢之心既息。而或發前世所習三教菩薩境界之心,今修觀者既依大乘圓頓之妙教,同解立行,故藏等三教之菩薩境界心若發,亦須觀察,勿使生害,為是宜觀菩薩境也。

此十境,一一皆為十乘觀法所觀之境。若論十境之生起,則由觀陰境而發下九境,能所相扶,次第出生,故成十。若討論以下九境,則是互發不定,無復次第。可知陰境常現前,有時容易發覺,有時是無法發覺,恒得為觀。下九境發覺,則皆用十乘觀法觀之,不發現前則不用刻意觀照之。詳見《止觀五》。

各位菩薩!現在對於十境是否有所認識,你務必要好好的理解貫通,往後修持起來就能減少障礙。前面九境已經平息下來,但菩薩境界之心仍有待加強實證,主要在「解行並重」理解到且能實證。修密的學者,更加要加強實證,殷勤實驗生命科學,這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所在。

這裡順道稍微介紹天台宗的教理,我們採取漸進式的介紹,我非專學天台宗法門,但對天台宗的教理很有興趣,何況天台宗是中國密宗,若真要修持密宗,必須將有關的知識融會貫通,這對未來修行不失為一種助力。

【天台三教】
天台宗三種教育的方法,一頓教,二漸教,三不定教,是為教化儀軌,四教中除秘密教一者,此稱為大綱之三教。此三教的範圍,管到法華以前所有經典的教育方法。法華玄義十曰:「大綱三種:一頓二漸三不定,此三名同,舊義異也。」【又】一漸教,二頓教,三圓教。圓教即指法華經。此三教是同一時期的教育方法。日本智證之唐決曰:「經云唯此一事實,餘二則非真。疏七餘二者指頓漸。又淨名經廣疏云:圓頓漸三教也。」【又】一、三藏教,二、通教,三、別教。是於化法四教中除圓教之一者,謂之權門之三教。法華經科註一下曰:「執所入之一理,疑三教之能門。」

閱讀天台三教法,此頓、漸、不定與現在修密有何關聯呢?學者當知不離理事邊事,所謂「理則頓悟,事宜漸修。」在密宗屬於生起次第範疇,修氣脈是漸修法門,隨機應緣所需而權巧設教是不定教法。從修持氣脈開始起修,你都看見甚麼?眾生各有不同的業力,各有入門的因緣,若有不妥則浪費寶貴的性命。

圓教
圓教以名大乘窮極之實教,密宗修行屬於圓滿次第範圍。后魏光統律師立三教,第三為圓教。圓教之名稱,就是從此開始的。後來,晉《華嚴經五十五》:「爾時如來,知眾生應受化者,而為演說圓滿因緣修多羅。」又「顯現自在力,演說圓滿經。」之經文而立名。天台宗判四教,第四為圓教,華嚴宗增加到五教,第五就稱為圓教。當時依據台宗之說為主解釋,先就圓融體性而言之,則為圓融圓滿二種義理。十界三千之諸法,一如一體,謂為圓融,十界三千之諸法,條然具足,謂為圓滿,亦曰圓足。圓融為空諦,圓滿為俗諦,以此二相即不二為中諦。觀此三諦於一時,謂為圓。《輔行二之一》曰:「圓名圓融圓滿義,又圓者全也。李奇云:圓錢也,即圓全無缺也。」《四教儀一》曰:「圓以不偏為義,此教明不思議因緣二諦中道事理具足不別,但化最上利根之人,故名圓教也。」復次,就其行位做討論,則謂為圓頓。《華嚴經》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,《涅槃經》說發心究竟二無別是也。頓者頓極頓足,諸法本圓融,故一法圓滿一切法,以一念之開悟,頓疾極足佛果,謂為圓頓。這是天台所判四教中,第四圓教之所詮釋也。是為宗之極致。故教名圓頓宗。戒名圓頓戒。觀名圓頓觀。《輔行二之一》曰:「圓頓者,頓名頓極頓足。(中略)體非漸教,故名為頓。」次稱三諦相即之實相,不可思議。謂為圓妙。《釋籤一之一》曰:「圓,覺妙之別名。」《四教儀集解下》曰:「三諦圓融,不可思議,名為圓妙。」

圓頓止觀

 簡略稱為圓頓觀。靜止妄念曰止。真智通達曰觀。由修止成觀。由觀資止。止觀不離。所以略稱為止觀。亦單曰觀。此止觀之法有三種。為漸次不定圓頓。《法華》所說之觀法,為圓頓止觀,天台大師宣說之,章安大師編集之,名為摩訶止觀。《十卷之大本》是也。(參見:止觀)。【又】(書名)摩訶止觀,一名圓頓止觀。以書中敘述圓頓止觀之法義的緣故也。

緊接著,以下要與同學們討論一下佛學中的「六種調伏」法門。修行菩薩道如何調伏性情入道修行,對於你現在的修氣脈與生命昇華有很大的幫助。

 菩薩行調伏惡法障礙之六法也。
一、性調伏,謂菩薩有善根種性,故修習善法,調伏身心諸煩惱障也。

性調伏主要在降伏身心生起的煩惱障礙。身心煩惱從何而來?從性的偏執而來的,因為心性或主觀的行為,造成身心上的煩惱。習性的由來是多生累劫形成的,不只是今世而生,難改的是過去世養成的惡習性。當你在修持時,身心出現的障礙,有時是體弱多病之類的障礙,縱使你求遍所有名醫技術,都無法改變他的狀況,你知道為何嗎?就是這個「性」出問題。性有那些問題是造成身心失衡的主因,這是你要特別謹慎理解修行之處。這裡有指導我們如何改善身心煩惱方法,若是善上根器者,只要他修習善法即能祛除那些煩惱障礙。這個根器是指上輩子修來的福德,所以仍然要有善根做根基,不然很難只修善法即能轉變未來。

若在密宗修行上,如何談論性調伏?記住這箇「性」,已包括前面說的性慾的性,若你不能調伏它,就是第一課不及格,就得當掉你入修佛法的資格。當你情慾衝動起來時,你要能有方法去調伏它,不然就不用修法了。如何調伏?修氣還不是究竟的調伏,你要先找到出處,方能對症下藥。譬如從外在美色的吸引或生理的反應,若是從外塵相所引起的,就得斷絕外塵的接觸,少接觸少看異性及美感之類的人事物,對於美感的東西要做屏除的觀念,從眼根對塵起修,包括耳鼻舌身對美感喜愛的反應都要做懺悔修持。所以當我看到你們自身不用心念經持咒,是靠錄音機幫忙持念的人,偶而還要聽些佛歌曲,說那有意思且聲音美妙,我是看在眼裡擔心在心裏。心念懶得動,就讓錄音機幫忙動,這究竟算甚麼修行法門?若眼根對美感不除,如何調伏其心清淨。雖然眼根不受色相吸引,但六根並用也會互相牽引。所以眼根不動,但其他五根身同樣受到牽引有所動作,同樣無法清淨其心。譬如你聽到美妙的聲音,難道你心不想要張開眼睛去看看嗎?心動已經是妄想,聞到食物的香味料理,就會引起你想去嘗試它的口感,六根是互通作用的。並非我看不見,就能祛除其他五根身的誘惑,所以這些都得修持調伏。同樣的道理,六根中一根得以攝伏,其他五根就能同步的收攝,所以說法門不用多,念佛一門清淨,即能都攝六根。

根據我的經驗來討論性的調伏,發生性行為之前,必定有勾引你發動的塵相,非六塵相勾引起的性行為,就稱為根根。根是指你的本性,現代有人說是先天的性。那些習性令你無法調伏性的浮動,譬如你偏愛看好看的色相,偏愛辨別香臭的味道,偏愛穿著觸感好的衣服,偏愛聽取美妙的聲音,偏愛取用和於口感的食物,偏愛順我意願的態度,這些屬於塵相的勾引,修持斷絕較為容易,若心與行為存在諸有妄相時,你不用說皆尚未調伏性的啟動機能。根塵對待作用算是好修行,唯有徹底地從性根上改善劣根性難度高,所以說多生累劫業障難以改變。行者得以發覺引動你情慾的觸角在哪裡?六根哪一根最敏銳或毛病多,你就朝這個方向加強練習,很快就能調伏易被吸引啟動的慾望根性。

我還是認為行者未調伏性的浮動生滅,即難以入道修行諸法。現在不論你是何因緣親近佛法,但你務必得以先明心見性,明了自心的生滅,根塵對應及習性是心境的使臣,要明心先要從心念修起,令此心念得以淨念相繼,你修什麼法門都得令淨念持續不斷,這是入道的不二法門。

如何方是證得不受汙染的清淨心?這是修行淨化的目的。當你六根對著六塵時,未進行五蘊交錯作用之前,不轉化成為意識形態,就是清淨意識。在未成為意識型態結構時,則不會儲存進入第七識(現代稱為下意識)中,這樣第八意識裡頭就沒有庫存檔案了。若是儲存進入第八識的資料,往後則隨緣應機而現出指揮後七識的身心行為。反之,念佛持咒印心修持也是同樣的道理。其所以說根根是指八識裏頭的檔案資料。因此凡聖的區別在此,同樣的六根作用,在面對六塵相時,你得根性並未動過,所以能不受汙染而保持清淨狀態。這是何等高超及高難度的修持!這只是調伏性的初步階段概念,若要更為深入的討論,那與整體生命三輪的歷程都有關聯。

當你找出誘惑啟動性欲的出處,你說難不難袪除呢?就像生病上醫院檢查一樣,必須先要找出病因,哪裡出問題,方能對症下藥。根塵對應的啟動,依照法門修持或懺悔即能調伏。但屬於根性的啟動,則必須加強運動或以減食來對治效果最佳。這裡說學習善法對治身心煩惱,皆是針對調伏得體為善法。若是道家對於性欲的對治法,則有導引及服藥調理的方法。但這類的方法有待考證,不然有違人體機能的作用。

在你學習佛法修行時,若學密宗算是進入修持的一大秘密,這個密是指專門討論人性的根本處,這個看不到的秘密,就是密宗寶貴的修持法。性的修持法即是大密法,修氣脈及明點,最終明點就是性光明。性清淨時從身內外示現出來的極光,與阿彌陀佛的淨土極光亦是相接連的。調伏法門的解說,從有性說起亦從無性圓滿,性體本空,有性是方便於講解的譬喻,無性是空性實體,所以能進入性體圓滿的境界。

這裡說修持性情,其實性體本空,何來的修持真性呢?性情的動作不離因緣法,因緣聚會則性存,因緣消失則性無。行者拼命的假以修性為有修,實際上此性的有並無實體可得,唯有修行見到真性時是光明一遍。這是顯密兩家共同認識的目標。

二、眾生調伏,謂調伏一切眾生,知聲聞性緣覺性乃至人天性之別,使夫夫得道也。

我們修佛迴向常聽到普渡眾生,大家都只看到外邊的生命是眾生,卻忽略自身上的眾生。我們這個身體亦是眾生因緣聚會形成的,你在修行的過程上身體的眾生會抗議或協助你,基本上身體的眾生數量難以計數,就是那些細胞生命。全身細胞數量日日時時都在進行生滅,如何安撫他們生生不息,彼此之間互補且不抵制,就是平衡祥和的相處。

首先是要調伏自身,然後方能懂得調伏外邊的眾生。學佛入道概分為二乘因緣,有聲聞緣覺及天人。不曉得大家懂得二乘的因緣理念嗎?個別都有他適應的習性及觀念,你只要善加體會他們的想法,就能方便的引渡他們入道。不同對象指導不同法門,不然無法獲得效益。

我們先看聲聞緣覺所走的修行觀念是如何?聲聞緣覺佛學名詞稱為二乘。乘譬喻為車,就是一種教育引導的理念及方法。

一、聲聞乘,聞佛之聲教,觀四諦而生空智,因斷煩惱者。

二、緣覺乘,又名獨覺乘。機根銳利,非由佛之聲教,獨自觀十二因緣而生真空智,因斷煩惱者。

此二乘有二類:
(一)、愚法二乘,於現世之中不回心向大,而入於涅槃者。

(二)、不愚法二乘,於現世之中回心而為菩薩乘之人者。

親近佛法學習者,若走聲聞乘路線的人,必須靠聽取佛教解說的教育,然後觀四締而頓悟空性智慧,因而斷絕煩惱障礙。

十善巧:緣覺之所觀也:一、蘊善巧,為五蘊。二、處善巧,為十二處。三、界善巧,為十八界。四、緣起善巧,為十二因緣。五、處非處善巧,善之因果為處惡之因果為非處。六、根善巧,信等五根總為二十二根。七、世善巧,為三世之道理,八、諦善巧,為四諦世出世之因果。九、乘善巧,為二乘三乘等之義。十、有為無為善巧,為依他圓成之二性。詳見《辨中論》。

三、行調伏,謂修萬行調伏諸煩惱,為眾生修苦行而不悔恨也。

行為的調伏,從心修起然後轉到行為上。修行一切法門行為調伏諸有煩惱,這個觀念要留意修持,對博學法門是好事,但仍然要懂得一門深入的道理。許多人喜歡學習好多的方法,卻一輩字用不了幾個,當知,多學多思也是煩惱障礙,就是所知障,若不懂得融會貫通根本,那多學一門就多一門障礙。我們看到許多苦行者,他們修持的動機是為眾生苦而參修,其實真的苦修行是指你現在普渡眾生之苦,這是一門苦差事。眾生之苦煩惱,你如何幫助他們,這些你都得先行做功課的,不然渡不了人,恐怕反被眾生給渡了。在佛經裡頭就有多位發心菩薩行後,為普渡眾生最後卻產生退道心的情況。何故?這裡所以提出警示!你得先要對於所有法門的博學,法門有如藥物治病,你不可隨便下藥治病,不然會吃死人的。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眾生煩惱的藥名,有煩惱障礙就有法門對治。若你真發心行菩薩道普渡眾生,未先修持過這些法門,那你未來接觸後,必定對眾生有諸多抱怨不滿,這個調伏功課你說重要否?

四、方便調伏,謂以種種方便調伏眾生,使初發心者勸持戒離生死,已發心者親近善友受持經法等也。

方便不是隨便,許多人看到修行規矩莊嚴,他們就不敢放肆冒犯,從外觀上就具有攝服力,這對初機者來說有好有壞。對喜愛有規矩的人,是莊嚴規矩不隨便,所以引導他來學習。但不喜愛遵守規矩的人,就是心生畏懼不敢親近你。方便是隨環境機會給予指引,並非隨便的說說就算了。

方便引渡初發心者,從持戒至離生死輪迴。已經發心者,能夠親近善知識且受持經法等。譬如研究經典或參加受戒等進修機緣。方便很重要,但很難辦到,因為方便在生活中的芝麻小事上,佛法不離世間法,生活中就有佛法的方便處,並非只限在佛堂道場才說修行的,諸多生活中已具足佛法所說的道理。

五、熟調伏,謂對眾生無善根者,說人天之樂,使發菩提心,對有善根者,說出世間之法,使之增長,成熟善果也。

發菩提心及對出世間法的認知成熟,這對於長期享受富貴的人是有困難的,唯有上根器者,方能懂得菩提因及出世法的可貴,增長成熟善果是要善加養護。若是尚未成熟之前,對外普渡眾生是很辛苦的!

六、熟調伏印,謂菩薩自身之善法得成熟,而印於自己之心也。印者法印也。《菩薩善戒經》三詳說之。

這個印不是世間所見的證書,這是契印佛心,完全明白契合佛法的菩提心。所以說法印是印證法門,實證佛法所說不虛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