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道篇4

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 

陰陽未判元無象,日月相交豈有情,君更要知端的意,中天日午正三更 

 通常講陰陽的道理,大家會以為是講鬼神,或說有形為陽,無形為陰。陰陽未判元無象,元是道之根源,亦是陰陽之體,無象無生之混沌無極境。若從易理太極生兩儀作解,就能了解陰陽未生之前,涵蓋太始、太初、太素、太易。從日月相交說起,若是修持這個身體,就是指假身體發生氣機的現象。日為陽,月為陰,或日為氣,月為血。日月相交作用,即指氣血交融的現象。日月也能譬喻為人「性」、「情」之交,這也是修心養性的重點,所以說日月相交豈有情?性情是一體兩面,是分非離的融合體,原本無法分別的,此說道盡不能執持在日月相交的情況,蓋屬於短暫非真實的生理現象。 

  內經云:「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。萬物之綱紀。變化之父母。生殺之本使。神明之府也。」所謂綱紀,乃總指大德敦化,紀小德川流。陰陽交互雖善變,六十四卦之變化雖眾,卻也是由陰陽之配演化而生,靡不統于陰陽為根源,故為變化之父母。萬物陰陽異性相吸交互,則物生流行,故有三十六宮皆是春。陰陽相隔,則物死。陽來則物生,陰至則物始。萬物之生殺大權,莫不以陰陽為本始也。神明之府,變化不測之謂「神」。品物流行之謂「明」。蓋神明所居之地,亦由此陰陽處生變演化。  

這裡提到「中天日午正三更」,不是指固定中午太陽高照或夜晚三更時刻作修煉。傳統煉氣家講究時間及場地是有緣由論據的;中天日午是指陽氣生起契機的真消息,而逢正三更是指「血氣相交」及陰陽融合的生理時機,皆有生理機制的反應功能。道家修煉極為重視把握日時精血的流暢,日夜陰陽從來不顛倒,以精血各歸五臟六腑,通順無阻為修持信仰中心。陰陽交會即氣形,內經云:「故積陽為天,積陰為地。陰靜陽躁。陽生陰長,陽殺陰藏。陽化氣,陰成形。」 

 談到日月?又使我想到一件令人遺憾的事!從古傳至今,道家修煉法門中,不少旁門左道談論「採陰補陽」之術,而且誤解身心日月之義者,功法利用清晨面對日出修煉,以為可以吸取太陽之精。又誤將四象太陽之陽氣,當作日出的太陽修煉,這樣的修練法,恐怕須謹慎紫外線的輻射傷害眼睛。縱使是初旭東昇的陽光,皆是不離養生家為接體內陽氣袪陰的論據,並非真是太陽光能賜給的力量。若以現代人生活的忙碌,身心俱疲的操勞,能夠每天早睡晨間早起,當然可以改善身心的氣血狀況,此理亦是養生家最基本的概念,不足為怪!以為太陽有神。 

講到月?月球自身不能發光,月光皆緣自於太陽的光照射,月光的「望朔」作用,與地球引力有關,而且與人的血氣升降道理類似。月陰無光,如人無血,陰血不足自生,需仰賴五穀雜糧化氣生血;血生不足以行,則仰氣動以行。故,道家講究月氣修煉,乃是養月陰,即是指養血循環的功夫,指營血得以運行有所歸,血行必須藉由氣動,氣行血方能走動,經曰:「氣通,則血活。氣為血帥。」這就是日月闔闢相映,相交融合的作用。 

在中醫學【金匱要略】有「五臟風寒死藏」篇,其對五臟罹患風寒及死藏的解說,可以作為煉氣家基礎練習參考的資料。雖然內容唯對疾病的解說,但入道煉氣之先,主要在於「袪病」,病離氣順,病未除仙不成,亦是建立養生的概念,不妨列入修習參考的範圍。

 肺:

(1)       中風,口燥而喘,頭運而身重,冒風而腫脹。
若發覺修持過程,尚有口燥或呼吸氣短促,頭暈身重,頭髮少許微動,腳氣浮腫,這表示肺臟有風氣未消除的障礙。

(2)       中寒,吐濁涕。
修持過程,尤其是靜坐煉氣後,若是有口吐濁涕,濁是混濁的口水,涕是清的口水,或清多濁少,或清少濁多。則表示肺臟尚有寒氣的阻礙。

(3)       死藏,浮之虛,按之弱如蔥葉,下無根者。

 肝:

(1)    中風,頭目閏(目部首,動掣),兩脅痛,行常僂,令人嗜甘。
修持過程出現有頭部顫動不停,或平時微動,眼睛乾澀,閉目跳動,胸脅氣動,坐姿腰部不挺直,稍有駝背,喜食甘味的食物。則是肝臟氣尚有風氣阻擾。

(2)    中寒,喜太息,胸中痛,不得轉側,食則吐。
修持過程,胸氣不足,時常作深呼吸舒展胸部,或有刺痛感,有左右轉身的障礙,食物後有吐的情況。則是肝臟寒氣逼迫阻擾。

(3)    死藏,浮之弱,按之如索不來,或曲如蛇行者。

(4)    肝著,其人常欲蹈其胸上,未先苦時,但欲飲熱。
修持之後,胸前稍癢,不加以按摩覺得不舒服,並且喜愛飲用熱食,才會覺得舒服暢胸。則是肝氣不暢,阻擾胸陽氣生熱的現象。 

心:

(1)    中風,翕翕發熱,不能起,心中飢,食即嘔吐。
修持之後,非由丹田熱起,而是全身發熱;覺得全身無力感,或腳無力感,或有飢餓感,食物有嘔吐的感覺。

(2)    中寒,其人苦病心,如啃蒜狀,劇者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譬如蠱注,其脈浮者,自吐乃愈。
修持之後,苦口,口臭,心煩,心窩痛連背部,或背痛連心窩處,如有一物拉住者。則是心氣遭受寒氣的阻擾。

(3)    心傷:甲、其人勞倦,即頭面赤而下重,心中痛而自煩,發熱當臍跳,其脈沉,此為心臟傷所致。因此,修持忌諱勞倦、酒後、色後、病後修;心中痛,心煩,臍跳,發燒。修持在身心狀況不錯時,丹田發熱或有跳動,這亦是心氣之應,未必完全是屬於心病所致,但可以知道的是屬於心氣的作用,謹慎觀察即是。
乙、邪哭使魂魄不安者,血氣少也,血氣少者屬於心,心氣虛者,其人則畏,合目欲眠,夢遺行而精神離散,魂魄妄行,陰氣衰者為狂,陽氣衰者為癲。這種現象在道教修持中較為常見,特別要留意血氣衰者,若非養足血氣,修持上障礙特別多。此則若存有畏懼心,合目出現有影像,睡覺常作夢,有時飛高,有時遊地府之類;陰氣衰之狂,則喜愛操刀弄血,令性達狂至高亢;陽氣衰則腦內意念常有浮游諸多影像,自以為通靈,故有裝瘋賣傻,靈動搖擺等不同的姿態發生。心傷者,若再參雜宗教妄想,或曾遭遇感情挫折,則最容易使得魂魄不安,變得通靈人。真正的通靈神聖,必無此說諸有病態,此等有關通靈之詳細資料,筆者另有編著解說。

(4)    死藏,浮之實,如丸豆,按之益躁疾。 

脾:

(1)    中風,翕翕發熱,形如醉人,腹中煩重,皮目閏閏而短氣。
修持之後,全身發熱,除有心氣之外,亦有此脾氣引起;暈暈近乎迷糊,腦袋空空稍有醉意;腹鳴脹氣,身體沉重;眼皮厚重,跳動不定,呼吸短促。此皆為脾氣為風氣所阻擾。

(2)    死藏,浮之大堅,按之如覆杯,節節狀如搖者。

(3)    脾約,趺陽脈浮而濇,浮則胃氣強,濇則小便數,浮濇相搏,大便則堅。
這裡問題最多,亦是修氣家最常遇到的生理現象。過去曾經有道長對此作生理上的解析,認為大便堅燥變小,以為是真陽氣所化,不知是胃陽實,胃氣強約束脾陰,脾陰虛不能為胃上輸精氣,水獨下行,故小便數導致不化津液。此症在此中醫治療上,已經明確的作講解,並且指出治療的方法,養液潤燥,清熱通幽。

 腎:

(1)    腎著,身勞汗出,衣裹冷濕,久久得之,腰以下冷痛,腰重如帶五千錢。
在修持時,必須謹防風吹,尤其是頭部及腳膝蓋處。若在夏天修持後,最容易有汗流浹背的情形,必須儘快的換掉濕衣服。
以前,曾經有些人喜歡找水邊或郊外打座的,就必須特別的謹慎,萬一罹患腎著症,那以後才弄得腎衰竭或洗腎,就得不償失了。

(2)    死藏,浮之堅,按之亂如轉丸,益下入尺中者。 

以上是屬於中醫學對病症的解說,修行若能理解此脈氣症狀說,那才是真正煉氣家正確的觀念,以及所論述養生修持之途徑。至於,死藏之說,按理說修道者應該精通此論,經脈學即是血氣學,道經有『黃庭』諸經為典範,皆專為此生理袪病論述。雖然無法盡學為人治療疾病診斷,至少也要懂得自己修煉的正確與否?死藏之近,必定是平時五臟氣之不足,學得這些觀念,亦能使學者多了解一些修持上正確的方法,王道長說:「陰陽未判元無象,日月相交豈有情,君更要知端的意,中天日午正三更。」那就暫將此修持過程上的生理現象,當作是日月相交豈有情,屬於必修的課程,以及一些過眼雲煙的幻境吧? 

這方面其它的資料,筆者另有收集註解之,待來日有緣時,再公開作說明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