師度徒、徒度師

師度徒、徒度師

今天早修後偶爾回憶起來一段事故!

在民國七十六年(1987)時期,對外傳教佛法時,曾經遇到幾位天真可愛的學員,我算是他們佛學的啟蒙老師,因為接受我介紹他們認識佛法,所以他們就發心出家去了。

我對於他們發心出家的精神很感動,他們今生的福報比我好太多了,但我並未給予十足出家的贊同。因為初學佛法沒多久,就自認為適合選擇出家,我認為對於佛教顯教的基礎理念不夠透徹,就是出家的因緣不足。佛法基礎太重要了,對教理不明就衝動出家是不行的,未來在出家路上更為辛苦,障礙也比其在家更多!

那幾位受我引導後出家者,或有經我介紹佛法而晉升者,因為認識佛法後他們都很熱心且慈悲想要度化我吧!回頭來告訴我,居士啊!你那麼聰明且熟悉佛法,怎麼不出家呢?出家很殊勝耶!或回來告訴我,老師啊!菩提道次第廣論很殊勝,你應該去某某道場聽一聽,可以增加你對佛法的了解。

我一聽!修行因緣本就是有師度徒、徒度師的宿命傳說,或許就會發生在自己身上。學員(弟子)以前未出家都稱我叫做師父,怎麼出家去我就變成為居士,初期的皈依放掉且將初發心忘記了。我聽起來是有點不舒服,本來還要提醒他有關修行上的秘要口訣,但我想沒必要了。難道當上總統之後,見到國小老師就不叫做老師嗎?還有讓我去聽廣論的同學,有時候還拼命與我分享廣論的心得,我就感覺不錯,但他也忘記我在課堂上介紹過的廣論概要,我只講究實修印證,廣論是將修行次第順序給整理成為體系,從下士道、中士道、上士道至四無量心修持的重要理念,還要配合瑜伽師地論、大寶積經、唯識論等經論研究下去。

已經過那麼久了,我還想起這幾件事,平時雖無罣礙,但亦曾經在意過的事,足見我心胸狹隘,可能太重視他們的互動與感覺,應當佛前懺悔了!我對這些事不是在意或要計較得失,他們本來就是學員,只要是有成就者,我不僅讚歎且全力支持,還能去供養他們都沒問題,但問題是他們的天真卻忘記了很多根本原則,人不可忘本掘根,不然不可能成長成果的。我就這樣看著他們學習成長與腐爛掉嗎?因為他們確實在修行上很認真,而且在他們單位上都很優秀且受到重視的人物,足見我識人的眼光是高明的,但他們卻智慧膚淺,不懂得謙卑受益的道理,修行越有感覺,不表示你的成就越高,不是你的社會地位提升就代表你成就很高,並非走進大殿堂修行者都是大成就者,所以我說佛法的基礎理念很重要,不要認為小乘道沒遠見且苦哈哈,世間萬物沒小就沒大,既然稱作小乘,那就表示視為基礎。尤其是有這個肉體的時候,千萬不可輕忽這個肉體的修持,道理參悟懂了,但肉體還是要修持,而且要緊要不懈怠的維持著,不是我開悟了,就不管這個臭皮囊,以為不管它也沒障礙,那是大阿羅漢的境界,開悟後徹底就能不受臭皮囊的糾結,修行不可自誤誤人,自以為是的態度很要命的。

凡夫很容易把看見及理解的事,當作是自己的成就!這對修行者來說是很大的障礙,所謂所知障?這是其中一項很常見的修行障礙!修行一出名麻煩就來了,不是求教找你印證,就是要看看你真有成就嗎?不然就想要與你較量一番,事實上真得道成就者,又豈是你凡夫俗子能辨認的!不要以為瞎子真能看透黑與白。佛法稱成就者有三身,法報化身,凡夫眼界能看見的就是報身殊勝的莊嚴,但至終報身還是要捨棄,至於什麼高明的成就解脫,不從法化身是無法得見的。法化身豈是凡夫俗子能輕易得見,不要以為看101大樓的面貌,能從一樓看到頂樓,縱使能走到頂端看下來也不見得能見全貌。

前輩說:修行成果「如人飲水、冷暖自知。」這是指開悟後心靈上的覺受,倘若真能三身成就者,那就不用你介紹解說了,三歲小孩不用眼睛都能看出大成就者的殊勝境界。

朋友就問我你那麼能寫文章,時常天天寫真是太閒了,哪有那麼多時間?聽到這些話就感到無語了!天下人的時間都一樣長,為何你偏偏做得比別人少,活得比別人短呢?僅就這篇報告我大概花費一個小時就完成,我編寫那幾十本研究報告,都是用很短時間完成的。有時候幾天就能完成一冊研究報告書,都是幾萬字的書冊。人經過修持後具有高品質的精神境界,生活上不要求太多繁瑣的事物,與接近沒必要的接觸讓消耗量降低,你會多出很多時間來維持著精神狀態。修行要保持二六時中,那就得用功得力,這樣不要說寫書或工作,就是想要保持在某種境界中也是很容易的事。

今生修行有緣能度化群生,不論成果多少?播植種苗善根的事業,亦是能成為未來自己修持的福田。你又如何知道你現在乘涼的大樹,不是你前生種植的樹苗呢?何況生生世世是那麼短暫,只是你不是站在某種位置,所以看不見時空的轉變,只能憑藉著自己生長與衰老中體會生死大概而已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