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命與通真9

宗教資源取自何處

時代所在的經濟發展狀況,與各大宗教發揚光大息息有關?當知,宗教沒有豐富的經濟作為資源後盾,它是不可能發展順利,尤其是在百姓生活不安定的時期,宗教的資源就會縮減不濟,使其與民眾互動教化活動減少的情形。因為傳統宗教本身未具直接性的經濟生產力,與現代宗教的經營模式大有不同。現代想要推行宗教信仰幾乎都得自力更生,不能玩依賴捐獻,或得設立附加的產業作為資源的補給。兩者結合營運的方式,想要獲得社會更多的資源,必須事事恰到好處,否則恐怕扭曲宗教信仰的主旨,讓利益扭曲信仰的義理。若以傳統宗教之教派理念來說,兼職附設產業的方法是不被教徒普遍接受的行為,唯有少數較具規模的團體能有自力更生的能力。因為多數宗教主流的組織團體,已是歷經百千年以上的傳承,他們所累積下來的資產,已經足夠他們後代延續的使用,所以後代繼承者,根本就不用考慮附設產業或辦理增援經濟的必要性。這在中國大陸的宗教資產管理來說,經過文革之後的宗教產業,已經統一收為國有管理,目前承接經營或管理者,都是屬於官方政府的指派或是出租私人經營的方法。若以宗教設立的主旨來說,宗教的資源取自於社會,本來就有還諸於社會的義務與責任,這是台灣宗教申請設立管理時的法令,皆有明文規定的主張。因此,台灣宗教廟宇年年辦理對社會的救濟,宣導信徒要有錢出錢有力出力,確實對社會弱勢族群發生了不少奉獻及愛心的支援。 閱讀全文

使命與通真8

信仰與創意的關係

敝人從民間信仰到親近正信道統講究修道,雖然才歷經三十多年,但所學習經歷及親自所見的實例,幾乎已是多到無法算計,雖然不能說是有大成的境界,但也算是小有感悟的程度。我對信仰的態度是絕對反對迷信,為此還特別去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破四舊理念,現在不少信仰與傳播的來源是從大陸來,你在這裡拼命的膜拜,他那邊卻不斷的破壞,你說誰是對的?民族文化是成為國家富強及百姓安定的根源處,但歷經過久的文化難免有瑕疵,檢討改善及符合時代需求是必要的。 閱讀全文

使命與通真7

宗教能輔助學校知識

宗教信仰提供民眾的教育,具有勸化及勉勵的功能,又有提供督促人性及社會道德的昇華作用,這是彌補學校知識教育課程不足之處。人生何期苦短!從學校畢業邁向社會發展後,十有八九的人生是屬於不如意的,尤其是生長在苦楚多變不穩定的時代中,對於生活如不如意的人生,無法講究太多的幸褔安定。面對人生苦難時!人想生活都得面對及承受那些過程,想想那些處於命運不如意者,他們要如何走出苦不堪言的命運呢?這時候宗教存在及給予的關懷角色,能提供世人支撐與希望的價值,就能發生它的教化及志向昇華的意義了。我們應當去瞭解觀察有信仰的人,信仰不能代表他已經是在修道,但基本上在他心裡是有善惡概念的人,這個世上不能沒有善惡理念,否則就不可能有祥和與安定的生活。修道人的生命層級已是超越世俗價值的定義。故知勸化修道能超越世間種種面向的侷限緣故,它才能具有存在世間的必要性。 閱讀全文

公開宣傳誰是坦誠相見之人!

公開宣傳誰是坦誠相見之人!

五術界李貢銘老師,又稱為法師、道長!!!公開服務者,多少人膽敢從出生至今公開能行不改姓,坐不改名者有幾人?

網路經營數十年,曾經遭受網路的評論,他們憑什麼攻擊他人呢?概略有幾個原因:譬如為了謀求生活?出身貧窮且惡毒之門派?心胸狹隘的小人?同業競爭?旁門左道之徒?仗勢欺人? 閱讀全文

使命與通真6

習俗具有教化民心的功德

敝人在台灣中部竹山鎮土生土長,四周地勢環繞著山區,主要有二大河流貫通鄉鎮,俗稱為清水溪與濁水溪,它的環境與其他縣市差異在不靠海邊。南投縣竹山鄉鎮我所居住的地方,能夠接觸的信仰神尊廟宇,大致是瑞竹里觀音巖、松柏嶺玄天上帝、仙公廟孚佑帝君呂洞賓、王母娘娘、福德正神、五府千歲、三山國王、土地公廟等。除此之外,竹山鎮俗神信仰較具特色信仰有兩處,一處是『三月寶宮』陳千歲,千歲的出身是乩童降身後自序,能說無憑無據。開始也是感應鄉民,讓鄉民知道此處有神靈,就在鎮公所旁邊,那是我小時候常跟隨父親去的地方,開始對外服務信徒的乩童是女性,後來聽說慢慢開放成為信徒共同管理的廟宇。這間廟宇與我家族長輩的關係密切,聽說不少長輩為此廟奉獻與服務。又有沉潭一處是紅旗公是陰廟,在台灣唯一一位手持步槍的神像,緣起是紅旗公處,本來有一座豬舍,晚上它能幫人餵養豬,庇佑民眾養豬賺大錢。聽聞紅旗公本來是義民軍,後來許多民眾失竊去許願,很快就能把小偷給逮捕歸案,因此響應全台,信徒也是四處皆有,舉辦廟慶時不少民眾就會前來還願。 閱讀全文

使命與通真5

俗神信仰到通真境界

  在探討有關修道事宜,就涉及宇宙與宗教信念上的行為,乃是源自於「道」字的修行,使人能依止宇宙道行理念及戒律,做為人生修持的行為規範。簡約解釋修道義理?就是使人身心行為不超越天地軌道,依照天地與人合一的道理準則,作為生命存活與活動的目標。

道家所說修道的理念,主要是依照宇宙天地法則制定為其活動的規範。咱們開頭就從天地說起修道,生命活在天地之間,人及萬物是極為渺小。故知修道是何等嚴肅的話題,那不是我們凡夫俗子隨便就能說的定的大事。敝人出身於農村山野,對於修道一大事因緣,早期從未曾有完整的概念及接觸涉獵,只因民間俗神信仰的接觸,與民間戲劇傳奇故事的印象,使我對於修道產生了興趣與崇拜,對那神奇的力量存在著一種景仰的心態。台灣民間對真正修道的理念,皆屬於民謠與片段性的迷信接觸,因為台灣道教沒能提供優質的道統教化單位,所以欲求修道者,那是相當遙遠的一段路程。慶幸地!在年幼無知的時期,幸逢出身於南投縣竹山鎮大鞍村張恩師睢樑先生的傳授啟蒙,讓我有機緣能夠親近較有深度性的道教,因而開始奠定對正信道統修行的基礎。 閱讀全文